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岳州窑地处湘阴县内,故又名湘阴窑。东汉时期,岳州窑开始烧造青瓷,其烧造历史一直延续到唐朝。唐朝茶文化盛行,岳州窑盛产的茶具受到人们的喜爱,并被列为六大名窑之一。岳州窑窑址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被发掘,引起了人们极大地关注。自该窑址被发掘以来,学者们主要从考古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极少从科技的角度研究岳州窑。因此,本研究利用科技手段,例如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无损测试分析技术对岳州窑青瓷样品进行测试,分析不同时期的岳州窑青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并选取了唐朝的样品与同时期的洪州窑青瓷进行对比,探讨两个窑口之间制瓷工艺的关系。此外,本研究还采用了高温热膨胀仪测定其烧成温度;煮沸法、液体静力称重法分别测定其吸水率、显气孔率和体积密度;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显微结构。试图从器物的内在的物理性能、化学组成以及显微结构等多方面探究当时的制作工艺和不同历史朝代的工艺技术的演变和发展规律。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从东汉至唐朝,岳州窑青瓷的胎体和釉料配方存在细微的差异。瓷胎方面,胎体均是采用了含铝量较高的沉积粘土作为原料。瓷胎中Fe2O3、TiO2含量较高,影响胎体呈色,致使岳州窑瓷胎普遍偏灰。瓷釉方面,岳州窑青瓷应是引入了草木灰的钙釉。(2)岳州窑青瓷的烧成温度在1200°C左右。东汉和隋朝时期,样品的吸水率和显气孔率较低,烧成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而晋唐时期样品吸水率和显气孔率较大,烧成温度较低,烧结程度较差。(3)岳州窑青瓷釉层较薄,釉层厚度在200320um范围内,胎体中存在莫来石晶体。胎釉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并且胎体表面有许多气孔。(4)将岳州窑与洪州窑进行对比分析可知,两窑青瓷的制胎原料同为沉积粘土。但洪州窑瓷胎中Fe2O3、TiO2比岳州窑高,导致胎体颜色呈色较深,为了遮盖胎体颜色,在胎体表面施了一层化妆土。瓷釉方面,洪州窑与岳州窑釉料的化学组成相近,两个窑口的瓷釉均是引入了草木灰的钙釉。此外洪州窑瓷釉中的Fe2O3含量比岳州窑瓷釉中的含量低,釉色不如岳州窑青翠。整体而言,洪州窑和岳州窑在原料配方上没有很大的差异,两个窑口原料配方相近,风格相近,说明两个窑口间存在技术交流,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