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服饰作为人类的第二肌肤,有着形象化的审美特征,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物质需求,更是人类生存于文明时代的精神需求。通过服饰可以分析出穿着者的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甚至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管理下,服饰具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和穿着规章,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身份的象征,这也是学者们从绘画作品中判断古画所属朝代的依据之一。同时服饰作为独立的一门艺术学科,服饰造型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饰作为人类的第二肌肤,有着形象化的审美特征,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物质需求,更是人类生存于文明时代的精神需求。通过服饰可以分析出穿着者的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甚至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管理下,服饰具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和穿着规章,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身份的象征,这也是学者们从绘画作品中判断古画所属朝代的依据之一。同时服饰作为独立的一门艺术学科,服饰造型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再加上其作为记录人物身份信息的最佳载体,服饰的表现形式在人物画的创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唐代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繁盛朝代,其仕女画的创作在服饰表现的加持下,形成了独具唐代审美特征的典型人物形象,其对应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历史中独树一帜。然而典型形象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在唐代统治下长达三个世纪的历史中,唐代仕女画中服饰表现的风格特征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嬗变,由初唐时期唐代风格的初露端倪,到盛唐时期唐代风格的完全形成,再到中唐时期唐代典型人物形象的成熟,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经典的,享誉世界的大唐气象,最终到晚唐时唐代典型风尚的衰落,由此能够观察到一个完整的服饰表现艺术的发展脉络。然而在这个由出生到鼎盛再到衰落的历史进程中,仕女画中服饰表现的绘画技法、审美特质等却始终呈现发展中的状态,这种进步的背后是唐代人物画家们不断地探索和积累,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图从唐代画家的代表作品中分析出人物画与服饰表现的相关联系和规律,整理出服饰表现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画面构成甚至画面氛围营造的相关作用,以期对现当代的人物画创作在关于服饰表现上的应用有所启示。本文在第一章中概括介绍了仕女画的发展历程,重点对于唐代仕女画发展的背景条件、审美风尚以及服饰造型的特征进行了梳理和介绍;第二章分别对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时具有代表性的仕女画作品进行分析,探索服饰表现在仕女画创作上的艺术价值,并结合同时期墓室壁画中仕女服饰表现的特征进行补充分析,对四个时期仕女画中服饰表现的特征变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第三章在上一章分析出的结论基础上,对服饰表现与人物画创作的相关规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画面构成和意境营造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看法;第四章在全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当代人物画创作中服饰表现的继承和发展提出新的思考和期许。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从动态能力理论中表明,动态会计信息系统能力可以与企业的内部控制保持一致,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和税收管理。为了分析206家企业的数据,本研究采用了部分最小二乘结构方程建模定量方法。调查结果表明内部控制是企业动态会计信息系统能力和公司成果的良好中介。本研究进一步改进了早期关于动态会计信息系统功能与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并对企业税收管理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公司的内部控制是一种重要机制,它的作
当代的教育领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外部环境的变化使教师工作的稳定性被打破,持续增加的工作复杂性和情感工作量,使教师行业出现诸多问题和风险。教师职业生涯中遭遇的不同情境的冲突与压力,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而导致教师消极地应对职业困境并降低在工作中的参与度,并且教师积极行为的减少也使其逐步丧失教学热情和承诺。这种状况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职业体验,也使师资质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教师在负面情境中
《浮世画家》是石黑一雄早期的一部名作。小说故事背景设定在日本长崎,由退休画家小野以回忆的基调和日记体的形式讲述。小野曾为日本军国主义摇旗呐喊,但随着二战中日本的战败和美国对日本的军事占领,日本的主流价值观发生了骤然转变,小野作为“旧日本”的代言人和“新日本”的被迫接受者,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一生。本论文以詹姆斯·费伦修辞叙事学中的叙事伦理为理论视角,探究石黑一雄如何借助小说人物互动,叙述者的叙述技巧
马克思分工理论在其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内容丰富且内涵深刻。与以往理论学家的理解不同,马克思既从哲学的高度对资本主义分工进行价值的批判,又从现实的生活逻辑对资本主义分工进行实证的分析,从而真正揭示出资本主义分工背后所隐藏的“社会事实”。显然,马克思既反对以往的经济学家们无条件的为分工存在的合理性做辩护,也反对以往的空想学家们盲目的将分工视为否定性、不正当的存在。为了准确把握马克思分工理论,我们
南非当代久负盛名的作家安德烈·布林克,以勇敢的反抗精神、丰富的叙事技巧和巨大的文学成就享誉世界文坛。他的第一部后种族隔离时期的作品《沙的想象》以南非首次民主选举为背景,完全从女性的视角,讲述了南非白人女主人公克里斯汀的家族几代女性的历史,以及克里斯汀从英国回归,最终决定留在南非的故事。本文尝试依托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结合文本细读,深入分析南非女性在多重压迫下,由身份丧失到身份重建的艰难之旅,并剖析
教育承载着培养人才和文化传承的社会历史责任,而教师正是这一神圣责任的主要践行者和承载者。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出现了多元价值的并存、冲突和博弈。这样的社会文化影响和冲击着承担着多元角色的教师们,他们在挣扎和纠结中,思忖着自己多重角色的“谁最具优先性”;“为师”责任优先,还是“为己”优先;“为师”的责任优先,亦或“为人父母”的道德责任优先等等。新的时代和价值背景将教师带入了道德两难的境地,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农村社会进入新的转型阶段,各地大力推进村庄合并,导致自然村落快速减少,集中安置社区数量不断增加。农民从农村搬进集中安置社区,生活生产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剧烈的社会变迁,农民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农村老人这一群体长期生活在农村,有着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同时其自身身体机能下降,相较于年轻人适应能力更差,属于集中安置农民中的弱势群体,往往面临
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历经八年,现如今已经汇聚了来自12省和直辖市的28位艺术家,并且画派出现了照亮时代高度“领军”的风景油画家。这些艺术家在中国南方时常外出写生、举办展览和学术研讨会等,共同探讨风景油画的艺术语言的魅力。画派呈现的风景油画作品不仅需要在中国南方特定地域条件下分析其特点,也需要结合中西视角挖掘中国风景油画未来发展的潜在可能。在中西不断交融的今天,中国南方油画山水画派在历史中传承了绘画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创新已成为筑牢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创造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关键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已成为当前世界各个国家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研究命题,而设计思维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方法。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十分注重大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但目前缺乏从顶层对设计思维培养的宏观性目标指导,不能围绕设计思维的培养组织递进式教学内容,不利于大学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