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古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tao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大型的叠合盆地,盆地构造变形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的构造活动历史。由于柴达木盆地地质构造背景复杂、海拔较高、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对于野外勘探限制较大,从而导致对盆地内新生代应力场认识不足,仅对盆地部分区域进行了应力场分析,缺少对整个柴达木盆地的应力场分析。因此,本文以柴达木盆地内的构造节理分析、遥感构造地貌解译、GPS速度场入手,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来分析整个柴达木新生代以来的应力场特征,并进一步讨论应力场特征与盆地构造活动性的关系。  模拟结果的可靠性主要通过与以下三方面分析所指示的应力迹线的拟合程度来验证。(1)通过构造节理数据分析,总结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不同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并且绘制了盆地新生代应力场迹线;(2)通过遥感解译可以宏观测量出褶皱的空间分布及轴面走向,由于缺少对褶皱层面擦痕、劈理数据,无法确认褶皱的力学性质。如果是挤压性褶皱,指示的最大主应力垂直于褶皱的轴面,压扭性褶皱所指示的最大主应力则与褶皱轴面小角度斜交。根据前人对褶皱形成时间的研究,形成时间为新近纪以后,结合模拟结果可以推测柴西北缘新近纪褶皱的力学性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褶皱数据指示,祁连山山前褶皱为压性褶皱,柴西北缘褶皱力学性质以压扭性主。(3)通过前人对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与GPS速度场的分析,本文主要选取柴达木盆地及周边现代速度场迹线来反映现代应力场迹线特征。拟合结果显示,构造节理数据、GPS速度场所指示的应力迹线与模拟结果拟合较好。  本文根据盖层与基底力学参数与构造断裂的差异,分别建立模型。根据前人对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史的研究,本文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演化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古近纪,新近纪的3个阶段与第四纪。模拟结果显示:(1)古近纪与第四纪应力迹线相似,受盆地南部边界挤压应力影响较大,应力迹线由南向北顺时针旋转,SHmax方向由NE-SW逐渐转变为NEE-SWW。(2)新近纪,盆地内应力迹线变化较大,初期主要受南部边界挤压应力控制,随着北部挤压应力逐渐增大,中期南北边界挤压应力影响均等,后期主要受北部挤压应力控制。应力迹线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反转,初期应力迹线由南向北顺时针旋转,SHmax方向由NE-SW逐渐转变为NEE-SWW。中期及后期,应力迹线由北向南逆时针旋转,SHmax方向由NE-SW逐渐转变为NEE-SWW。
其他文献
学位
沈95块构造上位于大民屯凹陷静安堡构造带的北部,含油面积16.9km2,油藏埋深1800.0~2230.0m,该油藏具有低孔、低渗、高凝的特点。该断块于1988年正式投入开发,但由于储层非均质性
作为浙报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兼任中国报协副会长、浙江省报协名誉会长的高海浩,始终潜心研究中国报业发展,精心指导报协工作。在2013年下半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及其演化的科学,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的边缘位置。地貌对水分、能量的再分配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地貌研究可以为地貌区划、农业区划、水土保持、城镇建
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各民族风格各异的乡土建筑以其生动活泼的造型,简朴清雅的外观记录和传承着当地历史与文脉,凝聚了当地不同的人文内涵,是中国建筑文化宝库中的独一无二的,价值不
在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基础上,以现代构造地质学、盆地分析等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涠西南凹陷断裂系统特征,结合平衡地质演化剖面的编制和分析,确定了凹陷构造演化阶段以及断裂系
为全面了解内蒙古河套地区农业种植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自治区经济发展并为自治区政府农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
断裂构造是西部凹陷新生代主要构造变形特征。由于台安-大洼断裂主干断层的产状、位移量沿走向的变化及受后期走滑作用改造的方式、程度的差异,凹陷结构沿走向的差异十分明显,
我国是世界上汞(Hg)的第一排放大国。人为源向大气的总Hg排放量约占全球总量的25-30%。大气Hg的质量平衡是当前研究我国环境Hg污染的关键问题之一。  建立精确的Hg排放清单,
对利用cDNA-AFLP技术所获得的茶树低温诱导差异表达片段TDF,通过RACE方法获得含完整编码区序列的茶树RAV基因cDNA克隆,其开放阅读框编码361个氨基酸,包含两个保守的结构域A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