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同步辐射联用技术的Fe-Cr合金表面膜构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hua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r是典型的钝性金属元素,能够促进Fe-Cr合金表面快速形成一层纳米级的表面膜,将基体与外界环境隔绝开,表面膜是金属材料服役安全最重要的屏障之一,其结构及构效关系一直是材料服役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由于传统表征技术的限制,目前对于表面膜的结构和Cr元素的作用机制解析不清,导致表面膜构效关系及演化规律的研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本文围绕Fe-Cr合金的表面膜,发展了新型电化学-表/界面光谱表征联用技术,对模拟海水和含海生物模拟海水环境中Fe-Cr合金形成表面膜的结构、构效关系及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首先,发展了应用于Fe-Cr合金表面膜结构-性能分析的电化学-椭圆偏振/拉曼光谱联用技术;并在同步辐射表征技术的基础上,研发了新型电化学-同步辐射掠入射X射线衍射(SR-GIXRD)联用实验装置,为表面膜原位生长过程中电化学性能和物相结构演化规律的同步获取提供了条件。其次,研究了模拟海水环境中Fe-Cr合金表面膜的结构,利用TEM、XPS、SERS、同步辐射XAFS和GIXRD分析了表面膜的成分,沿深度方向的元素变化、物相演化,Cr元素对表面膜分子结构、化学态、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膜呈现非晶相,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外层为Cr(OH)3和FeOOH,内层为铁、铬的氧化物。当Cr含量从15 wt.%增加到18 wt.%时,表面膜由腐蚀产物层转变为钝化膜,并形成标志性产物FeCr2O4;Cr含量的增加促进FeOOH富集、Cr2O3含量增加、晶粒细化,并使钝化膜厚度增加,但过量Cr(40 wt.%)会导致Fe的继续氧化,形成更多的FeCr2O4而不是Cr2O3,使钝化膜膜厚降低、晶粒粗化、结构变差。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对模拟海水环境中表面膜的性能及构效关系进行了分析,随着Cr含量的增加,表面膜的自腐蚀电位增加、腐蚀电流密度降低、表面膜电阻Rb增加、电荷转移电阻Rct升高、硬度增加、强度增大,Fe-30Cr合金表面膜的耐蚀性和力学性能最好;氧化铬是决定表面膜性能最主要的因素,Cr2O3含量在Cr从0增加到30 wt.%时增加,提供了更好的耐蚀性和力学性能;但当基体Cr含量进一步增加到40 wt.%时,Cr2O3减少,FeCr2O4增多,造成表面膜性能下降,据此提出了 FeCr2O4与表面膜性能变化的相关性。随后,对模拟海水环境中Fe-Cr合金表面膜原位生长过程构效关系的演化规律进行了追踪,利用自主构建研发的电化学-椭圆偏振光谱/拉曼光谱/同步辐射掠入射X射线衍射联用实验装置,原位研究了表面膜生长过程中膜厚、电化学性能、物相组成与晶体结构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腐蚀产物层生长过程中厚度先增加后减少,主要分为了 4个阶段:腐蚀产物快速生长(0~60 s)、吸附产物和低价氧化物转化(60~120s)、腐蚀产物平稳生长(120~900s)和外层物理屏障溶解(900~1800s);FeOOH的快速形成和后期溶解是导致厚度和性能变化的主要原因,Cr含量的增加会促进吸附产物层的形成及晶粒细化;钝化膜的生长过程厚度几乎没有改变,分为3个阶段:钝化膜快速生长(0~60 s)、非稳态钝化膜向稳态钝化膜的转变(60~600 s)和稳态钝化膜的动态生长(600~1800 s),Cr含量的增加可以加快稳态钝化膜的形成,提高氧化物含量,提高电流衰减速率,但过量Cr会在成膜中后期造成膜中氧化铬的减少和亚铬酸亚铁的大量形成。接下来,在模拟海水环境中添加小球藻,利用CLSM、SEM、EDS、AES、同步辐射XAFS和GIXRD研究了含海生物模拟海水环境中Fe-Cr合金表面腐蚀产物层/钝化膜与生物膜复合的表面膜结构。结果表明:小球藻造成O局部富集和C元素增多,增加了膜中Fe和P氧化物的含量,降低了表面膜的Cr/Fe 比;表面膜外层以 δ-FeOOH(或 FeCr2O4)、FePO4、Fe2O3、Cr2O3、Cr(OH)3等高价化合物为主,表面膜内层Fe、Cr低价氧化物主导;Cr的添加促使表面膜晶格收缩、致密性提高、金属溶解减少、晶粒细化、腐蚀产物厚度减小、钝化膜厚度增加,当Cr=5-13和40 wt.%时,表面膜中Cr的化合价较高。最后,对含海生物模拟海水环境中的表面膜性能和构效关系进行了分析,利用UV-Vis、CLSM荧光模式和电化学极化曲线、EIS测量了表面膜的抗污损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结合结构信息,构建了表面膜形貌、组成、结构、污损性能和腐蚀性能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讨论了腐蚀-污损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以及Cr元素对表面膜构效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膜的耐蚀性能随Cr含量的增加而提高,表面膜的防污性能随Cr含量增加先降低再升高;腐蚀和污损是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小球藻通过提高电子利用率、加速电子转移和形成氧浓差电池提高腐蚀倾向等促进腐蚀过程,而含Cr腐蚀产物的形成和脱落、表面膜中Cr化合价的提高和Cr氧化物的富集会影响小球藻的吸附和生长。较高的Cr含量(30、40 wt.%)不仅提高了表面膜的耐蚀性,其膜内Cr2O3的富集也提供了良好的防污能力,综合服役性能最好;但5~13 wt.%的Fe-Cr合金依靠Cr元素的腐蚀溶解提供了更好的抗污损性能,具备通过调控提升耐蚀性和服役稳定性的潜力。
其他文献
包气带顶部土壤层对Cr(Ⅵ)经地表向地下水的迁移具有不同程度的迟滞效应,究其原因主要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分,具有很强的化学非均质性,不同土壤腐殖质组分在分子结构特征和官能团组成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为了明确土壤腐殖质化学非均质性对Cr(Ⅵ)迁移迟滞效应的作用机制,亟待开展有关不同土壤腐殖质组分官能团对Cr(Ⅵ)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这对进一步认识Cr(Ⅵ)在包气带土壤层中
学位
期刊
协作机器人是一种能与人类在共享空间中直接近距离互动的机器人。由于其具有安全、低成本、部署灵活、操作简单等特点,近年来在工业制造、医疗康复、仓储物流、家庭服务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然而,随着协作机器人从简单环境与低难度任务转向复杂非结构化环境与高难度任务,加之其关节刚性较低导致重复定位精度较差,因此,协作机器人面临运动规划、高精度轨迹跟踪控制等难题。为此,本文重点研究协作机器人模仿学习运动规划技术与柔性
学位
生物染色质结构与基因的表达、转录、调控功能密切相关。利用显微镜技术观察染色质空间结构,分辨率较低,无法精准定位染色质空间结构与基因功能之间的关系。而高通量染色体构象捕获(Hi-C)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研究多尺度染色质结构提供了高分辨率的染色质交互作用数据,从而促进复杂疾病以及癌症的相关研究。基于不同分辨率下得到的Hi-C接触矩阵,可研究不同尺度的染色质结构,包括染色质环,拓扑相关结构域(TAD)和整
学位
近年来,柔性系统被大量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逐步成为得到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柔性系统具有轻量化、低成本、易操作等物理特性,在智能制造、海洋工程、民生服务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着显著作用。大量对象可以使用柔性系统来描述,例如海洋立管、高层建筑、柔性机械臂等,它们都是典型的柔性梁结构。与刚性系统相对比,柔性系统具有灵活性高、能量消耗小、操作速度快以及安全性好等优点,同时也有一些研究难点,例如动力学
学位
随着全球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关注开始聚焦于清洁且可再生的新型海洋能源上。浮式海上平台是一种用于开发海洋能的新兴系统设备,其特点根据具体的任务需要灵活地设计和构建,通常部署在深海或远离海岸线的海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针对海洋平台的研究已成为海洋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之一。然而,海洋环境复杂多变,为提升能源开采的效率和保证设备的安全,浮式海上平台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研究还面临许多挑战。本文主
学位
文章以社区生活圈营造作为背景,将社区微空间的社群建构机制作为重新审视的对象。通过考查公共空间“在场”的新兴模式及其之于社群建构的意义,扩展建筑学关于空间公共性的话语体系。进一步,文章通过解析当代社区微空间的实践案例,揭示出如何通过空间塑造促成新兴的“延时在场”和“虚拟在场”的社会交往,并分析了其中衍生出的时空设计维度,总结出一种基于新公共性的社区生活圈营造思路。
期刊
机器人系统是一类复杂的高度非线性、强耦合的动力学系统,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其高精度轨迹跟踪控制是机器人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由于机器人系统关节间的摩擦力和粘滞力以及外部干扰等,使得难以获得精确的数学模型。此外,由于执行机构的物理特性的限制,机器人系统在输入端往往存在非线性特性,如执行器故障、死区、饱和、量化等非线性。此外,随着工业化和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机器人系统的高品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
学位
在边缘计算发展趋势下,通信、计算等资源正不断融合,网络传输基础设施由单纯提供连接服务转变为同时提供连接、计算的系统,在满足数据传输基础上,可借助网络内节点的计算能力处理业务,协同利用网内通算资源实现边传输边计算得到广泛关注,如以链路内计算为主的在网计算和以广域网计算为主的计算优先网络等领域。然而,通算资源的范围不断变广,地理分布特征、动态性也愈发明显,有效匹配通算资源成为协同利用的关键。针对通算资
学位
相变是调控材料组织、性能的重要途径,实际的工业生产中相变过程往往伴随着形变的作用和相变织构的形成,导致晶粒细化形成多种组织形态并具有各向异性,为设计不同性能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同时,材料的结构和相变类型、初始组织、形变温度对相变行为和取向分布通常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研究不同结构和相变类型的金属在形变作用下的相变行为和织构演变,为揭示形变对相变及相变织构形成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丰富不同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