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历来被看作是语文课程的重中之重。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的发展趋势直接代表了整个语文课程的基本走向。如何进行文本解读,采用何种方式、方法才能达到文本的最佳解读?因此,研究文本解读策略对于整个语文课程来说意义重大。本论文采用文献归纳、历史研究等方法,按照二十世纪前期、二十世纪后期和二十一世纪初期三个历史阶段,从文本解读与文本解读策略的概述、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策略的历史回顾与问题分析两个方面考察了自现代语文学科独立以来我国阅读教学的历史演进过程并对改进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策略提出思考。第一部分,文本解读与文本解读策略的概述。在语文教学中,关系着两种“文本”:第一文本,即作者的原初作品;第二文本,即经过编者删改并加上提示、诠释等的教材。文本解读从字面的意义来讲,“读”即阅读,“解”即理解。文本解读,即读者对文学作品等文本的阅读、理解与解释活动。纵观历史的长流,文本解读自有其发展演变的脉络。本论文认为,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策略则是指:①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教材文本进行阅读、理解与解释的具体方法;②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规律,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对教材文本进行阅读、理解与解释的具体方法。第二部分,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策略的历史回顾与问题分析。本论文从二十世纪前期的传统语文文本解读策略与二十世纪后期的语文文本解读策略进行历史回顾。二十世纪前期受传统文本唯一论或形式至上论模式的影响,文本解读并未走出“死读文”“读死文”的束缚。五四的革新思潮,为文本解读带来新的血液,由单纯的以作者为中心的文本解读策略开始向以“作者——作品”为中心的解读模式转移,无视读者的存在及其作用。建国后,语文教育界掀起了学习前苏联的热潮。八十年代后期受接受美学的影响,那种重视读者与阅读接受的理论研究,给传统的文本解读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血液。这一时期由传统的“作品——作者”转变为“作品——读者”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读者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展了读者与文本的全面对话。文本解读有了进一步的科学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成为新课改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从此,多重“对话”的解读策略开始取代传统的文本解读策略。纵观百年来文本解读策略的历史演进我们会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文本解读的“伪圣化”、“唯理性”模式与“非我”化严重地阻碍了科学的文本解读。第三部分,改进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策略的思考。在这一章中,针对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策略的不合理及其产生原因,论者提出了对改进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策略的思考。对于解读过程中的“伪圣化”、“唯理性”模式与“非我”化,论者分别提出多元式解读策略、对话式解读策略与体验式解读策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不仅可以使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时更好地把握语文教材教学的方向,而且还有助于一线教师在理论指导下更好地开展文本解读教学实践,促进文本解读效率的提高,更好地完成语文文本解读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