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HIPK3在慢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g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肾脏纤维化是一种病理改变,是肾脏的功能由健康到损伤,再到损坏,直至功能丧失的渐进过程。肾脏纤维化包括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其主要病理表现为固有细胞受损,发展到后期出现大量胶原沉积和积聚,造成肾实质逐渐硬化,形成瘢痕,直至肾脏功能完全丧失。肾脏内固有细胞纤维化、硬化的过程也就是肾脏纤维化的过程。肾脏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共同病理特征。目前,我国CKD的患病率约为10.8%,相当一部分人会进展到终末期肾病,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而肾脏纤维化作为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病理表现,目前仍缺乏有效地治疗手段,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努力寻找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机制,寻找可能的延缓甚至逆转纤维化的病理生理过程,为肾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 RNA)是一类特殊的非编码的RNA分子,也是目前RNA领域研究的热点。与传统的线性RAN分子不同,circ RNA是一类具有闭合环状结构的RNA分子,通过线性RNA的反向剪切,去除了5’端帽子和3’端多聚腺苷尾部结构,不受RNA外切酶影响,表达更稳定且不易降解,已被证明广泛存在于多种真核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近年的研究表明,通过与疾病关联的微小RNA(micro RNA,miRNA,miR)相互作用,circ RNA在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生理水平上,内源性的circ RNAs通过与miRNAs结合,发挥“海绵”作用,抑制miRNAs功能的表达,此外circ RNA还参与调控基因的转录,调控蛋白的翻译以及作为生物标记物进行研究。本课题组此前主要进行circ RNA和miR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circHIPK3在心脏及肺部纤维化疾病中表达明显升高,且通过海绵不同的miR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在肾脏纤维化疾病中如何表达,我们不得而知。为了进一步探讨circ RNA在慢性肾脏纤维化中发生发展的过程,我们进行了如下研究。本文旨在探讨circHIPK3在慢性间质性肾炎(Chronic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cTIN)中的表达情况,过表达circHIPK3后纤维化指标是否进一步加重,纤维化因素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后circHIPK3是否增多,并通过那种miR发挥重要作用,探索circHIPK3是否能成为肾脏纤维化治疗的新靶点。方法:首先选取人肾穿刺病理诊断为cTIN石蜡切片,癌旁大于5 cm肾组织作为正常对照,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方法进行circHIPK3、miR-30a的表达与定位,免疫荧光检测前纤维化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胶原蛋白1(Collagen 1,COL1)指标的表达。半定量分析上述指标的相关性。进一步选取16周的C57BL/6J鼠,按照250 mg/kg腹腔注射叶酸,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碳酸氢钠,每日观察小鼠的习性,30天后收集血清及肾组织标本(n=6),收集的血清用于检测肌酐,尿素氮,肾组织一部分用于做石蜡切片PAS(Periodic Acid-Schiff)和MASSON染色,确认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另外的小鼠肾组织可提取组织RNA,检测肾脏中circHIPK3、miR-30a、TGF-β1、FN、COL1的表达。提取组织蛋白,Western blot进一步确认TGF-β1、FN、COL1的表达情况,并判断circHIPK3、miR-30a与TGF-β1的相关性。最后,在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中,应用质粒转染的方法,使circHIPK3过表达,检测miR-30a、TGF-β1、FN、COL1的表达情况。应用TGF-β1刺激HK-2细胞分别检测刺激与未刺激细胞FN、COL1的情况以及circHIPK3、miR-30a的情况。结果:1.FISH和免疫荧光发现,circHIPK3、miR-30a、TGF-β1主要表达在细胞胞质中,进行共染时发现三者在细胞质中共定位。与人的正常肾组织石蜡切片比较,cTIN石蜡切片FISH发现circHIPK3表达升高、miR-30a下降,免疫荧光检测TGF-β1、FN、COL1指标的表达明显升高,半定量分析存在统计学差异。2.经过叶酸腹腔注射后的小鼠同正常组小鼠肾组织进行PAS及MASSON染色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叶酸组肾小管萎缩,部分小管上皮细胞脱落,肾小管间距扩大,炎性细胞浸润明显,间质发生了明显的纤维化。同时行Western blot、q PCR及免疫荧光均证实前纤维化蛋白TGF-β1、FN、COL1明显升高,进一步证实了纤维化模型的成功。与人的结果类似,应用FISH及免疫荧光的方法发现circHIPK3、miR-30a、TGF-β1共定位于细胞质中,且三者无论是两两共定位还是三者共定位都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在纤维化小鼠中,q PCR方法证实circHIPK3表达明显升高,miR-30a表达下降(P<0.001),TGF-β1表达升高,且circHIPK3和miR-30a,miR-30a和TGF-β1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但其他可能与TGF-β1相关的纤维化miR包括miR-29a、miR-29b、miR-146a、miR-338,除miR-338(P=0.02)外,其他指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10%胎牛血清正常培养HK-2细胞,可见细胞贴壁生长,细胞成鹅卵石样外观,无分叶和毛刺。当细胞生长至60-70%时应用质粒进行转染circHIPK3,对照组选用空白质粒,48小时收集细胞进行后续实验。在人HK-2细胞转染circHIPK3后,q PCR证实同对照组相比,circHIPK3升高约5倍,miR-30a下降约一半,前纤维化蛋白TGF-β1、FN、COL1明显升高,Western blot表现出同样的结果。4.当HK-2细胞生长至60-70%时,应用250 pg/ml的h TGF-β1进行刺激,诱导细胞发生纤维化,对照组应用普通培养基继续培养,48小时收集细胞。同对照组相比,显微镜下可见死亡细胞有所增多,部分细胞毛刺及分叶增多,q PCR证实circHIPK3明显升高,miR-30a明显下降,前纤维化蛋白FN、COL1明显升高,Western blot同样确认了纤维化指标的升高。结论:1.circHIPK3在慢性小管间质肾炎患者石蜡切片表达升高,miR-30a表达下降,促纤维化蛋白TGF-β1、FN、COL1明显升高。提示circHIPK3在患者慢性小管间质肾炎中发挥重要作用。2.circHIPK3在大剂量叶酸诱导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小鼠模型肾组织中,获得与患者类似的结果,无论是蛋白还是RNA水平,circHIPK3表达升高,miR-30a表达下降,促纤维化因子TGF-β1、FN、COL1表达升高。而且circHIPK3与miR-30a显著负相关,miR-30a与TGF-β1也显著负相关。3.在HK-2中应用三通道染色,发现circHIPK3,miR-30a和TGF-β1共定位于HK-2细胞浆中,说明三个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另外,在HK-2细胞中过表达circHIPK3后,发现miR-30a下调,TGF-β1、FN、COL1表达上调。提示circHIPK3可能通过海绵miR-30a发挥其促纤维化作用。4.TGF-β1处理HK-2细胞后,发现circHIPK3表达增加,miR-30a下调,促纤维化蛋白FN,COL1生成增多。提示在TGF-β1与circHIPK3海绵miR-30a间可能存在一个正反馈环,进一步加重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其他文献
目的:内耳膜迷路位于骨迷路内,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液。正常内耳中,内淋巴液保持恒定的体积和钠、钾、氯化物和其他电解质的特定浓度,内耳细胞在稳定的内淋巴液中发挥作用。遗传因素、内耳缺血、病毒、免疫反应和内分泌障碍等,引起内淋巴生成过多或内淋巴吸收障碍,影响内淋巴循环,导致膜迷路积水,损伤了内耳生理结构和功能。有关膜迷路积水产生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
研究背景及目的:同种异体肾移植术作为20世纪最令世人瞩目的医学成就之一,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同时,接受肾移植手术的病人均不可避免的于术后终身服用免疫抑制治疗,目前临床上最经典的免疫抑制方案是以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为基础的二联或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现有的免疫抑制方案取得了非常卓越的短期疗效,但因其作用靶点的广泛性,其远期疗效一直无法令人满意。于是,专门针对免疫系统细胞的共刺激阻滞剂-
目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是精神医学科常见且严重的一种疾病,然而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以大脑改变为主要特征,而影像学技术逐渐成为SZ大脑改变的主要研究手段之一。因此,采用适合的影像分析方法,对准确描绘疾病脑影像学表征至关重要。然而,大脑皮层复杂的折叠模式对传统基于体素的神经影像学分析计算带来了挑战。随着影像分析技术的发展,基于大脑皮层表面的算法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病。尽管COPD的危险因素已基本明确,但研究显示不同地区COPD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危险因素也不完全一致,其原因可能是不同的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和人口老龄化模式等。目前,辽宁省尚缺乏大规模的、基于严格抽样的COPD流行病学调查,不利于开展有针对性
目的: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系统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低和骨微结构破坏,表现为骨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风险增加。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代谢性骨骼疾病,影响着全世界数以亿计人的健康。据估计到2050年,仅中国的骨质疏松人口就将增加至2.12亿。既往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生殖状况、低钙摄入和运动等。近年来,铁超载引起骨质疏松的观点逐渐引起我们的注意。铁是人体必需
目的:肺癌已是世界范围内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约80%的肺癌类型属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随着医学的发展,目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患者首选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
目的:结肠癌是一种在消化系统中最多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位居前5位,成为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结肠癌的危险因素包括:家族史、性别、吸烟、酗酒、运动的缺乏、肥胖、食用红肉以及加工肉等。其中,肥胖可以引起诸多有害激素、体内代谢免疫的变化,这些改变可以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脂肪和肥胖相关蛋白(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protein,FTO)是一个
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被诊断出的癌症,在女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一。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随着现代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化疗药物的不断创新,乳腺癌的防治取得了重大进展,显著降低了世界发达地区乳腺癌的死亡率。但是对于进展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依旧很差,治疗的手段也很局限。发展早期诊断指标和新疗法将需要对癌症进展有更深入的分子理解,因此,探寻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治疗靶点对治疗乳腺癌患者尤为重要。P2
目的:牙周炎是由牙菌斑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会导致牙齿支持组织破坏、牙周袋形成、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最终会导致牙齿脱落,是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是一种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产黑色素专性厌氧杆菌,是慢性牙周炎病变区或活动部位最主要的优势菌之一。P.gingivlalis能够诱导宿主细胞发生异常免疫反应,破坏宿
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的多因素相关的复杂疾病。现有的治疗方法仍不能治愈或永久摆脱RA的症状。部分患者经系统正规治疗仍有迁延不愈,随病情进展出现不可逆的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自身免疫性风湿性疾病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维生素D可抑制体液免疫反应并增强免疫耐受性,预防或减轻自身免疫性疾病。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