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黔剧音乐的角度切入,将贵州省黔剧院民族乐团实行的黔剧“器乐化”推广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在黔剧成功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以民族音乐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该模式产生的背景与原因、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重要的代表人物及作品逐一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论文先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历时”地呈现出贵州省黔剧院及其民族乐团发展的“历史过程”,“共时”地分析国家非遗项目申报、戏曲保护政策、贵州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对维持黔剧生存、促使“器乐化”推广模式产生的影响;后又从微观的角度出发,研究“器乐化”推广模式的含义与“器乐化”作品的创作与实践,并从文本的分析、价值意义的探讨、问题的反思与解决等方面论述了“器乐化”推广模式的优势与局限。由上述的两个角度和多个层面切入,笔者将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五个章节:第一章:贵州省黔剧院及其民族乐团的发展史略。本章以突出事件为节点,分阶段追溯了贵州省黔剧院及其民族乐团的发展变迁史。第二章:黔剧“器乐化”推广模式的产生与含义。本章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器乐化”推广模式产生的原因并运用“器乐演奏声腔化”理论阐释了该模式的含义。第三章:“器乐化”推广模式的实践——作品的创作与展演。本章以两部“器乐化”代表作品的文本分析为例,总结了“器乐化”作品的创作实践观及特点。第四章:黔剧“器乐化”推广模式的价值意义与发展趋势。本章通过分析“器乐化”推广模式的价值意义与发展趋势,总结了“器乐化”推广模式的优势。第五章:黔剧“器乐化”推广模式的局限与“全方位”并行发展的措施追踪。本章分析了“器乐化”推广模式的局限性,并由此得出该模式应与其他措施并行发展以推广黔剧的结论。综上,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黔剧“器乐化”推广模式的发展应以“器乐化”作品的创作实践为核心,突出黔剧及黔剧音乐的主体地位,以结合贵州各民族音乐元素、突出贵州各民族的艺术文化为特色,“扬长避短”地对黔剧的推广传播、对贵州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