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 IA侵染细胞学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ia_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十分广泛,但是每年因病害、虫害所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稻瘟病、纹枯病及白叶枯病是对水稻生产威胁最大的主要病害,被称为水稻的“三大病害”。特别是纹枯病,在高温、高湿天气时,该病往往会大面积扩散蔓延,给水稻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平均每年因该病造成的损失达数十亿公斤稻米。但目前为止,研究者们对该菌的致病机理及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研究寥寥无几,尚未掌握其相应的抗病基因,并且目前对该菌的中抗以上品种的发掘更是少之又少。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称花脚病,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而来。立枯丝核菌是丝核菌属(Rhizoctonia)的一个种,其无性态Rhizoctonia solani为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Thanatephorus cucumeris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该菌分布广、寄主范围大,不产生无性孢子,常以菌核形态习居土壤,是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黄瓜等植物纹枯病的致病菌。水稻纹枯病的的主要致病菌为菌丝融合群AG1 IA,占95%以上,其次是AG1 IC和AG Bb(双核线核菌)。为了进一步了解水稻纹枯菌AG1 IA的侵染机制,为纹枯病的生物防治提供重要的实验基础。本研究运用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对AG1 IA进行一系列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水稻纹枯菌AG1 IA侵染细胞学研究将水稻纹枯菌AG1 IA接种在水稻9311离体叶片上,观察菌丝在水稻叶片上的生长、分布及侵染过程,实验发现AG1 IA穿透叶片组织主要有两种形式:侵染垫和附着胞。另外有部分菌丝不需这两种形式直接从表皮细胞的气孔及细胞间隙进入组织。因此,对AG1 IA的侵染水稻表皮细胞各阶段的关键侵染方式做出初步定位。2.水稻纹枯菌AG1 IA染色体数目确定对植物根尖细胞染色体压片方法进行一系列改良,根据观察得到的概率值初步确定水稻纹枯菌AG1 IA含有13条染色体。3.优化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创造最佳再生条件优化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在最佳裂解液组合(纤维素酶、溶菌酶和崩溃酶,10mg/mL)和0.8M甘露醇作用下,30℃,100r/min处理生长16h的菌丝体3h,高效获得原生质体。之后用不同培养基对原生质体进行再生,确定了原生质体在IM培养基上为最佳再生环境条件。4.首次运用GFP标记水稻纹枯菌AG1 IA,构建其遗传转化系统,获取阳性菌丝。本研究建立了水稻纹枯菌PEG介导转化系统,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及PCR验证,证实已将绿色荧光蛋白成功转化到水稻纹枯菌AG1 IA,为运用发绿色荧光的水稻纹枯菌研究病菌AG1 IA的侵染过程机制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等离子波导有着普通波导无法比拟的新特性。其优点包括:体积小、重量轻、装载方便快捷、电可调、磁可调及电磁隐身等。基于上述种种优点,对等离子波导的研究显得极富意义,本
本文完成了负压DC-DC电荷泵电源的电路设计、仿真,它广泛应用于测量仪器、硬盘驱动、数码相机以及便携式通信设备。它利用时钟脉冲,控制电容的充放电,将能量由输入高效传输给负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一种由传感器节点构成的自组织无线网络,通常情况下各节点将采集、处理后的数据以多跳中继的方式传给汇节点(Sink Node),再由汇
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人类本身生理的限制以及微小器件的尺寸效应,人工进行MEMS装配难以胜任,由此微型工厂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占领着重要的位置,这是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是解开语文教学之谜的关键,是中学语文教学提高质量的突破口
低压低功耗设计是集成电路设计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对动态阈值低功耗CMOS基准电压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栅体互连实现了动态阈值MOS场效应晶体管(DTMOS),采用Medici
本文对人脸特征定位和人脸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文章通过摄像头或数码相机等工具获取人脸图像,对图像进行人脸检测,去除背景并将人脸面部区域提取出,通过人脸定位算法获得各个主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超宽带(UWB,Ultra-WideBand)无线通信技术具有通信容量大,辐射功率谱密度低,抗多径干扰和电磁干扰,结构简单和保密性好等优点,成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许多国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