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催化醛/酮的氧化还原转化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_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渡金属催化C–H键官能化在药物化学、天然产物开发以及有机中间体合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迄今为止,贵金属催化的C–H键官能化在该类方法学研究中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采用非贵金属代替贵金属实现C–H键官能化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性强等特点,符合发展绿色化学的宗旨。过渡金属钴具有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活性,作为非贵金属在替代传统贵金属催化C–H键官能化及构筑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中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本论文基于钴基催化剂,分别构建了钴催化有机醛的需氧氧化酯化和酰胺化,α,β–不饱和酮调节钴催化醛直接氧化酯化,以及原位生成低价钴催化共轭/非共轭烯酮或烯醛分子中C=C和C=O键选择性转氢还原三类均相反应体系。同时,通过动力学监测、同位素示踪、紫外监测等方法对各类化学转化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了Co(II)/N,N’,N’’–三羟基异氰基尿酸(THICA)催化有机醛需氧氧化酯化/酰胺化的反应体系。在酯化反应过程中,选取原甲酸酯类化合物为烷氧基供体,在对甲苯磺酸(TsOH)作催化助剂的条件下,实现了有机醛的直接酯化转化;在酰胺化反应过程中,在无添加酸助剂的条件下实现了醛与二级胺的酰胺化反应。因伯胺易致羟胺类催化剂失活,所以在以伯胺作底物时,仅获得醛-胺脱水缩合而成的亚胺产物。机理研究表明,底物醛在反应中首先同原甲酸酯/胺发生亲核偶联生成缩醛/半缩胺,随后,缩醛/半缩胺中间体在O2/Co(II)/THICA催化体系高效夺氢氧化作用下被氧化成酯和酰胺。2.构建了原位生成的低价钴基配合物催化醛-醇,醛-醛酯化的反应体系,该催化体系分别以α,β–不饱和酮为氧化剂和引发助剂,适用于多种醛-醇的偶联酯化和醛-醛二聚酯化。机理研究表明,醛-醇偶联酯化过程系氢转移机理,以α,β–不饱和酮的C=C键作为氢接受官能团。在该酯化的过程中,金属Co中心始终保持配位饱和的低价氧化态势。另一方面,醛-醛二聚酯化过程系碳氢活化机理,此时α,β–不饱和酮主要起引发作用,在酮分子内的C=C键的协同作用下,最终促进Co(III)–H的H原子向另一分子醛羰基碳上转移,进而促使醛-醛二聚酯化得以顺利进行。3.开发了原位生成的低价钴基配合物催化共轭/非共轭烯酮或烯醛中C=C和C=O键选择性转氢还原的反应体系。该催化体系以简单易得的二齿膦化合物为配体,无需引入碱助剂,且在当量异丙醇作氢源的条件下实现烯酮/醛的选择性还原:在共轭结构α,β–不饱和酮的转氢还原中,C=C键被还原生成饱和酮;但对于非共轭烯醛/酮化合物,C=O键则被还原成羟基。机理研究表明,两类还原转化均系单氢转移途径,在催化共轭酮底物的还原中,反应中间体Co(I)–OR结构中的α–H在协同作用下以八元环过渡态转移至C=C键上将其还原;而在还原非共轭的烯醛/酮中,或在C=C配位影响下,Co(I)–OR发生β–H消除生成Co(I)–H,H逐步转移至醛基碳上继而将醛还原成醇。
其他文献
黄土地区修建的路堤、河堤和土石坝等工程大都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呈非饱和状态,且其受力处于平面应变状态。采用TS-526真三轴仪改造的平面应变仪,对非饱和原状黄土在平面应变
文化产业只有在城市才能赢得发展的空间 ,因为城市能为它提供文化资源、物质支持和广阔的市场 ,而且城市的创新机制能为它的发展注入活力 ;反过来 ,文化产业的兴旺能为城市的
从2009年开始,国家启动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已经有61个区被确定为"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机制。区域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建设
目的了解辽宁西部三甲医院临床护士终身学习意向现状,分析影响护士终身学习意向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按比例抽样方法,用一般资料问卷、临床终身学习制约因素问卷、杰
法律冲突之普遍存在一般说来只是普通人特别是法律人的一种感觉,由于法律冲突的存在及其后果往往涉及国家权力的行使和个人权利的保障,因此,法律是否真正存在冲突则既不是凭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万瑞工贸有限公司筹资风险的成因,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建立模型的方式,识别现在面临的风险,预测未来可能发生风险,提出防范措施,纠正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我国大部分电力企业的基层党建工作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暴露出很多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问题,而基层党建工作又是企业开展工作的基础和保障。电力企业想要通过创新基层
《神史》以悲悯的心态和冷静的思考抒写现实的悲情,在反思和感悟中,对悲剧发生的必然性和挽救的无望性进行了毫不伪饰的呈现。在浓郁的悲凉氛围中,作品完成了对社会、时代、人性
公民死亡之后,作为人格区别意义上的肖像权和姓名权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但肖像和姓名所可能具有的商业影响仍然存在,并可能被他人非法利用。此种商业影响,应当是一种财产性权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