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以县域为单位。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县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综合运用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系统论、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借助人口学、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观点,利用偏离-份额法、灰色系统法和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县域可持续发展的机理、评价方法和调控策略。文章选取罗源县作为实证案例,构建了一系列县域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以及切实可行的运行方针和策略,以供学术研究和实践参考。
文章首先是绪论部分,论述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方法和为什么选罗源县作为实证案例。正文部分分为七章,第一章论述县域系统的相关理论和概念;第二章论述国内外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第三章论述县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机制,是整篇论文的理论核心;第四章论述如何构建县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第五章论述和提供分析县域系统可持续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研究思路和具体方法,使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第六章是实证部分,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罗源县域系统进行研究和分析;第七章运用前几章理论和分析结果提出可行性建议。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05年底,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2个(香港、澳门、台湾除外)全部的县域单位的国土面积约为89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93%左右。全部县域单位人口总数为9.1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41%。我国县域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56.3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以县域为单位,带动农村发展。
本文从系统的角度探讨县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综合运用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系统论、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借助人口学、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观点,利用鱼骨图、生命周期法、偏离一份额法(Shift-Share Analysis)、灰色系统法和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Analysis,简称DEA)等方法,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我国一般县域可持续发展的机理和县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和调控策略。文章选择罗源县作为实证研究的案例,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县域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以及切实可行的运行方针和策略,以供学术研究和实践参考。
本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解释了为什么选择罗源县作为实证研究的案例,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第二章讲述县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本章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先介绍相关概念,后讲述县域的系统属性。
在相关概念这一部分中,首先论述了县域和县域经济的定义。目前,县域经济的定义有很多,作者在列举前人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其次论述系统的内涵。系统的定义同样层出不穷,作者认为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构成的功能和特性大于各元素之和的统一体;最后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学术界对此同样有很多定义,公认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在县域系统属性这一部分中,作者认为县域是一个复合的生态一社会系统,其生态属性为人类提供了生产生活的条件,而人类的生产活动体现了其社会属性。该县域系统有三个组成要素即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区位。最后分析了县域系统的结构特征,是通过框图的形式表达的。
第三章为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部分。论述了系统理论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
第四章为县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分析,论述了文章中运用到的理论知识。本章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县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机制。第一节是县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反馈调节机制。系统分为正反馈系统、负反馈系统和复合反馈系统三种。县域系统是既包含正反馈又包含负反馈的复合反馈系统;第二节为县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鲁棒机制(3R机制)。鲁棒机制包括三个因素:冗余度、抵抗力、恢复力;第三节为县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静态均衡机制,是指是指系统中的各单元(子块)之间的结构和联系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仍保持较为理想的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第二部分是县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机制。第一节为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县域系统遇到“涨落”时,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可以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的结构;第二节是县域系统的自催化机制,是指系统在演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将自身的信息与外界的信息相结合并加以吸收利用,以调节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关系和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从而促进系统的进一步演化;第三节为县域系统的自适应机制,是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以修正自己的特性来适应过程和扰动的动力学特性。自适应控制目前比较成熟的有两种: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MRAS和自校正控制STC。本节最后论证自适应机制在县域系统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模式。它是本章中理论的升华。文章运用三个图表对县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自适应机制进行了直观的解释和论证。
第五章论述如何构建县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本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即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简明科学性原则和动态发展性原则。第二部分是评价指标的构建,分为三个大类,即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并根据这三大类将文中运用到的指标逐一列举分类,并说明了各指标的意义和用途;第三部分讲述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在县域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第六章为县域系统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主要论证其分析与研究的方法。本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县域系统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四个方面着手,即经济、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环境和人口与社会条件四个方面;第二部分论述分析上述四个方面所采用的具体方法。首先是鱼骨图,本章绘制了罗源县域系统鱼骨图直观地论证了鱼骨图在文章中的运用方法。其次是生命周期法,论述了县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再次论述偏离一份额法(Shift-ShareAnalysis),简称SSA法,详细论证了该方法及其在县域系统中的运用。最后论述灰色系统法。本章运用了该法中的两种分析方法,即关联度分析和GM(1,1)模型,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第七章为实证部分,是论文的核心。本章采用了多种理论和方法,运用大量的资料、数据对罗源县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分为三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为罗源县县情简介,第二部分为罗源县自然环境子系统分析和研究,第三部分为罗源县人口与社会子系统分析和研究,第四部分为罗源县经济子系统分析和研究。
第二部分分别从罗源县地质地貌、海域及港口、气候、水文和自然灾害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第三部分分为四个小节。第一节分析罗源县的人口状况,并运用GM(1,1)模型对罗源县未来的人口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进行了预测;第二节分析罗源县的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第三节运用灰色相关法对罗源县消费结构进行分析;第四节运用图表法分析罗源县财政情况。
第四部分分为五个小节。第一节运用灰色关联法对罗源县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第二节运用偏离份额法对罗源县农村劳动力结构进行分析;第三节运用DEA法对罗源县农业投入-产出进行动态分析;第四节运用DEA法对罗源县工业投入-产出进行动态分析;第五节运用图表法分析罗源县外经外贸发展状况。
第八章根据前面几章的分析,运用前面的理论对罗源县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该对策建议针对资源环境子系统、人口与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三个方面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