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女性自我身份探寻与建构:解读《茉莉花》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11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美国社会的日趋多元化以及少数族裔运动的开展,亚裔美国文学开始繁荣发展。随着作品的增加以及研究的深入,亚裔美国文学逐渐显示出其代表性和现实性,向人们展示了亚裔美国人的生存现状以及他们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所产生的文化困惑、身份危机以及身份建构等问题。《茉莉花》(Jasmine)是著名的印度裔美国女作家芭拉蒂·穆克尔吉(Bharati Mukherjee)的代表作品,也是表现离散生活的最典型的作品之一。本论文旨在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出发,在总结和梳理现有的国内外对《茉莉花》这部小说的研究基础上,探讨小说中女主人公茉莉(Jasmine)在离散生活中的女性自我身份的探寻与建构。   本论文共由绪论、主体部分和结论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亚裔美国文学及其分支印度裔美国文学,芭拉蒂·穆克尔吉及其代表作《茉莉花》进行了简要介绍,《茉莉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技术路线和整体框架等。主体部分第一章重点论述主人公茉莉在传统的性别角色中女性意识的觉醒。通过运用斯皮瓦克关于属下阶层(subaltern)的论述来分析父权文化和印度宿命论对女性的压迫的影响,指出茉莉的女性意识最初是模糊的;通过接受教育和在开明丈夫的帮助下,茉莉最终觉醒。第二章重点探讨茉莉在离散生活中的流动性身份的建构。借助离散理论来论述全球化时代与人口的世界性流动的关系以及全球化离散,并分析茉莉在美国经过从佛罗里达到纽约,从纽约到爱荷华,从爱荷华到加利福尼亚的地点上的移动,以及从印度的年轻寡妇到纽约泰勒家的保姆,从保姆到爱荷华银行家巴德的情人等身份的多次转换的过程,特别是她每移动到一个地方就为自己选择一个新的名字,最终在离散中建构了自身的流动性身份。第三章主要探讨茉莉在离散中杂糅的文化身份建构。通过分析印美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以及茉莉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中所产生的困扰及身份危机,并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the Third Space)等理论,来论证茉莉接受了美国主流文化中的有益部分,并在两种文化之间的第三空间中商讨,建构了兼具东西方文化特色的杂糅的文化身份。第四章主要探寻茉莉在离散中的女性主体性身份建构。以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为支撑,论证茉莉以暴力方式打破了父权文化的压迫及束缚,维护了自己的女性尊严。同时谋求思想和经济上的独立,积极寻求女性自我解放的道路,追求真爱和幸福,最终建构起女性主体性身份。第三部分结论对论文进行了总体归纳。   本论文的意义在于通过探讨离散中的女性在父权制和帝国主义文化的冲击和压迫下对自我主体身份的探寻和建构,为离散者特别是离散女性,以及那些处于离散之中,为自我身份建构感到困惑的人们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身份建构之路。  
其他文献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2009年,“减员增效、提高品质”成为许多企业苦练内功的必修课.本文从电气安全性能测试(简称“安规测试”)的发展趋势、新需求和新设备角度出发,为家用电器
如何提高学生的二语写作水平,使其获得接近本族语的流利性(native-1ike fluency)和选词能力(native—like selection)一直是困扰二语研究者和广大教师的一个问题。   随着
美术史的研究历代以来对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在全球背景下的今天,美术史的发展状态值得我们深思与关注。本文简要对比古今美术史与中西美术发展史,通过举例、
党内批评是党员履行民主权利,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途径。由于在长期的党内思想和路线斗争中党内批评一直被用作为重要的手段,因此,传统的党内批评功能主要被理解并表现在
现代人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随着70后、80后一代逐渐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社会主流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正在逐渐发生着转变,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是当下人们最关切的焦点,提升生活
采用活化石灰 ,活化粉煤灰和外加剂等综合技术途径 ,制备容重小于 1 0 0 0kg/m3抗压强度大于 1 5MPa的超高强加气砼。研究表明 ,活化石灰、活化粉煤灰可加速加气砼在蒸压养护
一、孙宗慰西行简介1941年,孙宗慰经当时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吕斯百推荐,协助张大千赴敦煌考察。他于6月从兰州出发,经永登、武威、金昌、张掖、酒泉等地至敦煌千佛洞,作为张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建西南院)日前荣获201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成为四川省 3个获此殊荣的集体之一.4月27日,在四川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大会上
期刊
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与海明威,福克纳齐名的伟大小说家,被誉为“爵士乐时代的编年史家”。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更是再现美国爵士乐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