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波定量测量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来源 :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ao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工业对于无损检测技术的要求不再停留在对缺陷有无的判断,而是需要更加精确的定量测量,用于进一步评估产品损伤级别和寿命等。论文以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为基础,研究了材料热参数和缺陷深度或材料厚度的红外热波定量测量方法,并以大型风电叶片质量可靠性检测与评估为例,展示了红外热波定量测量的应用,为现有工业无损检测提供了新途径。研究内容1.针对红外热波技术应用于厚重材料测量的局限,利用数学卷积的方法推导获得阶梯函数热源作用下,有限厚平板模型内热传输规律,提出了阶梯激励定量测量方法。使用ANSYS有限元模拟结果以及实验验证试块对本方法的测厚精度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模拟厚度10mm-50mm的均匀材料,测量误差小于0.5%;设计试块厚度大于10mm时,误差均小于3%,而且随着厚度增加误差减小,这主要是由于实际热源与理想热源的差别引起的。2.提出了一种新的热扩散系数测量方法,采用非线性拟合,通过循环迭代使理论值逼近实验数据,进而得到材料的扩散系数,相比传统方法检测效率提高5倍。ANSYS数值模拟数据显示,该方法对所测试的覆盖范围很大的常用材料的测试误差均小于0.15%。论文还评估了脉冲宽度对于测量结果的影响,脉冲越宽,误差越大;热量透过材料越慢,脉冲宽度对其影响越小。3.缺陷宽深比p是缺陷大小与其所在深度的比值,在热波内部信息获取方法中常用来评估检测分辨率。当p值较小时,受三维热扩散影响,使用对数二阶微分峰值法(LPSD)计算深度时会带来较大误差。论文在一维热传导模型的温度-时间函数中引入了一个修正项,建立了深度测量受p值影响的规律曲线,提出了矫正方法,提高了缺陷的定量测量精度。这种矫正方法与材料性质无关,具有普适性。4.使用两层介质模型下脉冲激励热传导方程进行求解,推导了蓄热系数的测量方法。在方程对应的对数温度-对数时间一阶微分曲线中,峰值大小与两层介质蓄热系数比值e1/e2相关。据此,选用预先标定过蓄热系数的电工胶带作为第一层介质,测试了铝、铜、碳钢、不锈钢、黑塑料和树脂玻璃六种材料的蓄热系数。测量结果显示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5.应用论文研究的红外热波定量测量方法,测试了大型风电叶片中常用材料的热参数,评估了风电叶片中主梁与腹板的粘接质量。风电叶片大量采用粘接结构,其中梁与腹板的粘接贯穿从叶根到叶尖的整个区域,而且主梁承担了叶片大部分的剪切载荷,因此,其粘接质量可靠性对保证风机正常运行至关重要。针对实际检测需求,应用ANSYS数值分析模拟了粘接情况,并设计了主梁与腹板粘接试块,应用阶梯激励厚度测量方法的理论探讨和处理数据方法,测量粘接试块的厚度,编写程序自动识别粘接边界并计算粘接宽度,进而评估粘接质量。最后,应用此方法实现了45.3米叶片整体粘接质量检测,解决了大型风电叶片无损检测的工程技术难题。
其他文献
随着车辆向智能化、节能化以及安全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日益增强,在应用可控悬架优化车辆性能过程中,由于车辆本身结构的非线性与行驶工况的复杂性,对于以提高车辆综合性能为目
型钢混凝土(SRC)异形柱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组合结构体系,不但具有SRC结构承载力高、延性好等优点,而且兼具异形柱结构室内柱楞不凸出、建筑观瞻性好等优点,这种结构体系特点使
中心性排名是识别多层网络关键节点或层的重要研究内容,它量化了复杂网络中有影响力的节点或层的重要性,被广泛用来描述复杂网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目前大数据背景下,它在
关中平原是黄土高原最大的平原地区,也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城镇集中分布区。这里地势平坦,水资源有限,降水较少但夏雨集中,雨季易积水,旱季极缺水。在数千年适应自然的过程
光学卫星载荷成像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图像分辨率的提升和目标可视化特征的不断增强,进而使船只目标检测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目前,在光学遥感图像船只目标检测应用中,现有检测方
企业的现金持有策略是公司财务决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公司的持续经营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权衡理论认为企业通常会储备一定量的现金以应付各种可能的情况,但是
作为一种特殊的超颖材料,超颖表面可以通过人工设计的二维平面结构实现自然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殊物理性质。随着设计方法和调控机制的不断提出,超颖表面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在
星载混合体制测风激光雷达利用相干和直接测风激光雷达的优势,减少了单独直接或相干探测时所受高度测量范围的限制,降低了技术成本、时间成本,成为全球对流层风场探测的最佳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发展变革的步伐日益加速,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连续过程,涵盖从科学研究到产品市
为了实现敏感区域在对抗环境下的特种隐蔽通信,迫切需要通信技术在保证可靠通信的前提下降低信号被检测的概率,提高无线传输的隐蔽性和顽存性。但传统的窄带抗干扰隐蔽通信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