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约90%的淋巴瘤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s lymphoma, NHL),而这其中B细胞来源的约占85%。近年来,NHL的发病率逐年稳定持续升高。淋巴瘤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20世纪末以来,分子靶向治疗因为其治疗效果好,副作用低,给淋巴瘤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CD20是一种B细胞分化抗原,特异性表达于95%以上的B细胞淋巴瘤中,且与抗体结合后不易发生抗原调变,因此成为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理想靶点。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C2B8,商品名美罗华)是美国Genetech公司研制的以人CD20分子为靶点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于1997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CD20阳性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然而随着其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耐药问题。CD20抗体大致可以分为两型,目前的研究表明,其与细胞表面的CD20结合后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机制杀伤肿瘤细胞,1)补体依赖的细胞溶解作用(CDC作用);2)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3)诱导肿瘤细胞细胞凋亡。目前的研究主要根据CD20抗体与靶细胞的CD20结合后的转脂伐能力将其分为两型,I型抗体以Rituximab为代表,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CDC、ADCC,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能力很弱。II型抗体以B1等为代表,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ADCC、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CDC作用很弱。本实验室前期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在Rituximab的互补决定域(CDR)进行虚拟突变,筛选出了一系列的Rituximab突变体,在这其中我们发现一株单点突变体,我们将其重链可变区第102位的氨基酸由酪氨酸(Y)突变为赖氨酸(K),我们将其标记为H102YK,这株突变体从亲和力和转脂伐能力来讲仍属于I型CD20抗体,但是却具有与II型CD20抗体在程度上相当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能力,且对Rituximab抵抗的细胞株仍然具有较好杀伤最用。本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了其诱导淋巴瘤凋亡作用的机制,即首先单克隆抗体与细胞膜表面的CD20结合,诱导淋巴瘤细胞内Ceramide的生成,进而诱导细胞溶酶体破裂,释放其内容物Cathepsin B,最后导致肿瘤细胞凋亡。最后本研究对这株单点突变体的体内抗肿瘤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在延长荷瘤小鼠的中位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方面较单用Rituximab以及Rituximab与11B8联合应用显示出比较明显的优势。我们的实验数据表明,该抗体很有可能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抗CD20的抗体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