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化冰对鱿鱼的保鲜研究

来源 :浙江海洋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ghaiyueme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鱿鱼的贮藏与船上运输主要以敷冰(淡水制冰)和冰箱等方法保鲜,存在成本高、操作难、耗能大、保鲜效果不佳等问题,冰保鲜需消耗大量淡水资源且易对鱿鱼造成机械伤害。流化冰是二十一世纪绿色高效保鲜介质,其冰粒细小圆滑、冷却效率高、保鲜效果佳,能以海水制冰,节约淡水资源。本文从四个部分由浅入深的研究了流化冰对鱿鱼的保鲜效果:1、鱿鱼营养成分的测定及流化冰预冷效果。结果表明:(1)鱿鱼的灰分、粗脂肪、粗蛋白、水分含量分别为1.64%、1.53%、15.64%、81.13%,是低脂肪、高蛋白、补充矿物质的健康食品;(2)显微结构显示流化冰颗粒柔小、均匀、光滑,很适合保鲜海水产品;(3)相比水冰混合(碎冰和冷海水)保鲜,流化冰在常温(21℃)、10℃、-4℃条件下都能创造更低温度环境;(4)在-4℃下,对比水冰混合、碎冰(淡水制)、冰箱预冷鱿鱼的效果发现,流化冰有最快的预冷速率和最低的稳定温度。2、探究静态流化冰保鲜鱿鱼的效果。以水冰混合、水碎冰、冰箱保鲜为对比,采用品质、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等方法检测。-4℃静置保鲜15天,结果显示:冰箱保鲜鱿鱼的感官评分、水分含量、p H、TVB-N、菌落总数、弹性、咀嚼性、硬度依次为3.20、78.35%、6.84、>30mg/100g、7.04lg CFU/g、0.05mm、0.06MJ、3.94N;碎冰组的各指标为3.75、78.35%、7.11、>30mg/100g、6.61lg CFU/g、0.06mm、0.10MJ、3.52N;水冰混合组各指标为5.69、82.28%、7.05、16.05mg/100g、5.31lg CFU/g、0.10mm、0.12MJ、2.53N;流化冰组各指标为6.78、86.64%、6.64、13.26mg/100g、4.74lg CFU/g、0.14mm、0.16MJ、2.23N。对比可知,静态流化冰保鲜鱿鱼效果最好,可有效延长鱿鱼的保鲜期。3、探究动态流化冰模拟船上运输保鲜鱿鱼的效果。以水冰混合、碎冰、冰箱保鲜为对比,贮藏在40 r/min、-4℃的摇床中,采用感官、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等检测方法。经15天的研究表明:冰箱保鲜鱿鱼的感官评分、水分含量、p H值、TVB-N、菌落总数、弹性、咀嚼性、硬度依次为4.16、80.95%、6.95、>30mg/100g、7.14lg CFU/g、0.04mm、0.12MJ、2.16N;碎冰组各指标为3.34、79.43%、7.13、>30 mg/100g、7.34lg CFU/g、0.03mm、0.11MJ、2.11N;水冰混合组各指标为5.57、86.62%、6.82、18.65mg/100g、5.67lg CFU/g、0.08 mm、0.17MJ、1.92N;流化冰组各指标为6.34、87.12%、6.55、11.74mg/100g、4.92lg CFU/g、0.12mm、0.21MJ、1.79N。分析可知(1)流化冰保鲜鱿鱼的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组;(2)相比静态保鲜,对照组的腐败程度加大且冰保鲜较为明显,凸出了流化冰在动态条件下的保鲜优势;(3)流化冰具有保持鱿鱼原有鲜度、理化、卫生等效果,能更有效地减缓鱿鱼的腐败变质速率,延长货架期,满足鱿鱼的远洋运输的要求。4、探究动态流化冰保鲜鱿鱼的机理研究。以水冰混合、碎冰、冰箱保鲜为对比,在40 r/min、-4℃摇床中贮藏。结果显示:(1)各组的肌原纤维蛋白含量、肌原纤维蛋白Ca2+-ATPase活性、总巯基含量都呈降低趋势,其中流化冰组变化最慢;(2)SDS-PAGE分析可知,各类蛋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流化冰组蛋白条带变化最小,证明其能有效减缓鱿鱼蛋白的降解速率;(3)从扫描电镜SEM和HE染色石蜡切片的微观结构变化分析可知,流化冰在动态条件下能更好的保持鱿鱼原有组织结构。
其他文献
海洋防污涂料的开发具有风险大、难度高、周期长、评价手段原始和难以定量的特殊性,因而有必要结合防污涂料的防污机理,建立有我国特色的海洋防污涂料的实验室评价体系。本论文以防污涂料及其主要成分防污剂、树脂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学的方法对其相关性能进行检测,初步建立一套简易可行的防污涂料及其主要成分防污剂、树脂的室内评价方法。 采用杯碟法、试管稀释法对本实验室合成的异噻唑啉酮衍生物、功能性丙烯酰胺衍生
鲻科鱼类(Mugilidae),隶属于鲻形目(Mugiliformes),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的海洋和咸淡水中。尽管鲻科鱼类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学价值,但是由于其形态高度保守
以海洋生物学实验室自育和生产上使用的多种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温室和实验室组织培养等多种试验手段和方法,着手对南盐油系列品种在盐土上的长势、产量等指标进行了评价,并对代表品系(南盐油11号)从离子吸收和分配的角度进行了耐盐性分析,对南盐油1号下胚轴的芽再生组织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1)以本实验室自育的5个油菜品种(系)及其他6份油菜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这11份油菜品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