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以来为了消除贫困,我国政府一直在扶贫实践中摸索人们脱贫之道,而自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以来,精准扶贫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大事,也是国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切实有效的路径。因而精准扶贫既是当下农村问题的重点,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为此本文以传统生计方式为视角,选择湘西自治州保靖县吕洞山镇的苗族村寨黄金村的扶贫实践为个案,运用民族学理论方法,对传统生计方式与精准扶贫关系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外的贫困、反贫困理论及生计方式研究进行梳理,从宏观层面总结出影响贫困的因素,然后据于对田野点黄金村的微观深入的田野调查,以及广泛的文献资料查阅,认为黄金村的传统生计方式是以“农、林、牧、狩猎、采集”为主的复合型生计方式,而这种生计方式是当地苗族先民根据该地区的独特的地质结构、生态环境等特点,在千百年的实践中,通过他们的智慧,摸索出来的,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其中的茶叶生产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生计方式之一,自唐以来,茶叶成为历代中央王朝的贡品之一。为此,当地政府将推广矮化的黄金茶1号、2号和168号作为精准扶贫的主要手段,整个黄金村村民均普遍推广茶叶种植,从目前村民经济收入来看,确实使村民贫困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调查中发现茶叶的单一化种植推广,致使当地传统的农林牧复合农业体系趋于崩溃,生态环境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当地村民对此也渐有感触和抱怨,因此,从长远来看当地村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令人堪忧。针对黄金村单一推行黄金茶扶贫措施所面临的问题,本文鉴于生计方式在扶贫中的价值,提出了要想实现黄金村的可持续脱贫,需要对传统生计方式重新认识和评估,并采取措施加以扶持,抓住当前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机遇,创新当地名特优产品,以高质量产品获得高收益,最终实现生态良好和持续脱贫的目标。总之,文章认为贫困问题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长时段的历史问题,要想实现持续脱贫的目标,仅用单一的经济指标去衡量,会造成扶贫措施过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扶贫措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而民族文化在和所属生态系统的长期互动制衡基础上,形成了稳定延续的传统生计方式,这种生计方式能和生态环境相兼容,从而可以实现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恰好能弥补单一产业扶贫措施带来的弊端。因此,从传统生计方式的核心理念出发,利用当代科学技术手段,继承和发扬传统生计方式中的精华,就能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