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的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急剧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问题日益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政府面临着巨大的碳减排压力,碳排放控制任务艰巨。省域之间贸易活动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如今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国内省域之间贸易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而由此将会导致省域间产生大量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流动。因此,深入探讨省域间频繁复杂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流动问题,对于我国实现碳排放减排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基于我国2002、2007、2012、2015年省域间投入产出表,首先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我国省域间贸易隐含碳排放流动量进行测算分析,然后结合复杂网络理论方法,以各省份为网络节点,以省域间隐含碳排放流动量为网络的边,构建出我国2002、2007、2012、2015年省域间贸易隐含碳排放流动网络。同时运用相应分析指标,分别从我国隐含碳排放流动网络的整体结构特征、社团分类情况、节点个体特征、以及关键流动路径等多个角度对隐含碳排放流动网络内部结构进行深入探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研究期内我国直接碳排放总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增长了近2.7倍。江苏、浙江、山东以及广东等省份具有较大的直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量,碳减排潜力大。在空间上,省域直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我国省域间存在一定的“碳泄露”现象。(2)我国省域间贸易隐含碳排放流动总量增长近3.5倍,其中隐含碳排放流动量主要是由中间产品贸易驱动的,中间产品贸易的隐含碳排放流动量是最终产品贸易的隐含碳排放流动量的2-3倍。我国省域间隐含碳排放流动主要分布在部分省份之间,整体流向是由北向南以及东南,由西向东流动的趋势。(3)网络密度和网络关联关系数均有一定的变化,网络整体密度保持在0.7左右,节点省份间联系较为紧密。网络有较大的聚集系数和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网络结构存在明显的小世界特性。(4)网络中存在较为明显的社团分化现象,社团划分结果与地理位置邻近性相关,主要稳定形成以“京津冀”及其周边区域为主体的社团结构1、“长三角”及其周边区域为主体的社团结构2、“珠三角”及西南区域为主体的社团结构3。(5)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份具有较大的加权出度,是隐含碳排放的主要“承接者”;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广东等省份具有较大的加权入度,是隐含碳排放的主要“引致者”;河北、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广东等省份的中介性较强,是隐含碳排放流动网络中的“桥梁”。河北、江苏、河南、陕西等省份同时具有较高的接近中心度和特征向量中心度,这些省份在隐含碳排放上网络中具有较高的效率性,它们对其他节点省份的间接影响力较强。(6)网络根区域主要分布在浙江、河北、江苏这三个省份之间,隐含碳排放关键流动路径有部分变动,但内蒙古、北京、江苏、广东、河北、浙江等省份基本稳定在关键流动路径上,它们在碳排放减排工作中应当被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