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上斜肌断腱术和上斜肌后徙术矫正伴有上斜肌功能亢进斜视的效果,主要包括两种上斜肌减弱术对A征的矫正疗效及其对比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对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以及术后双眼视觉的改善、代偿头位的改善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手术时机及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因上斜肌功能亢进行上斜肌断腱或上斜肌后徙手术的患者,上斜肌断腱组18例(双眼手术11例,单眼7例),其中外斜A征11例,内斜A征2例,Helveston综合征2例,麻痹性斜视2例,Brown综合征1例,该组15例A征患者中,行双眼手术者11例,单眼4例;上斜肌后徙组20例(双眼手术11例,单眼9例),其中外斜视A征5例,内斜视A征1例,Helveston综合征10例,麻痹性斜视3例,Brown综合征1例,该组16例A征患者中,行双眼手术者11例,单眼5例。观察记录手术前后上斜肌的亢进程度、A征矫正情况及外斜视A征患者下方水平斜视度的矫正情况:使用同视机测量患者主观旋转角度;于术前及术后1d、30d及90d拍摄眼底照片并使用绘图软件测量黄斑-视盘夹角(fovea-disc angle, FDA)记录患者的客观旋转角度;使用同视机、Bagolini线状镜及Titmus立体视图测量患者手术前后的双眼视功能。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1例行双侧上斜肌断腱手术的患者中,术前A征的斜视度平均为(27.27±11.77)△,手术减少了(28.73±15.45)△。11例行双侧上斜肌后徙的手术患者,术前A征的斜视度平均为(37.45±16.07)△,手术减少了(36.36±13.79)△,两种手术方式在A征的矫正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P>0.05),两种手术方式A征的矫正量与术前A征的程度均呈正相关(r>0,P<0.05)。双侧上斜肌断腱手术组术前下方外斜视度平均为(47.55+12.86)△,术后随访期末下方外斜视度平均为(0.88+6.78)△,手术前后下方外斜视矫正量平均为(47.36±17.39)△。双侧上斜肌后徙组术前下方外斜视度平均为(47.55±15.11)△,术后随访期末下方外斜视度平均为(2.55±6.76)△,手术前后下方外斜视度矫正量平均为(45.00±17.39)△,两种手术方式在下方斜视的矫正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P>0.05),两种手术方式的A征患者下方外斜视的矫正量与术前下方斜视程度呈正相关(r>0,P<0.05),术前上斜肌的亢进程度与A征矫正量不相关(P>0.05)。2、11例双眼上斜肌断腱组手术患者术前总FDA为(20.23±6.52)°,术后1、30、90d总FDA分别为(7.56±±5.81)。、(6.24+6.55)°、(5.68±6.88)°;11例双眼上斜肌后徙组手术患者术前总FDA为(17.74+7.89)°,术后1、30、90d总FDA分别为(7.63+4.28)°、(6.05±6.11)°、(7.33±6.17)°;7例单眼行上斜肌断腱的手术患者术前双眼总FDA为(11.93±±7.37)°,术后1、30、90d总FDA分别为(5.13±±4.46)°、(3.78±±4.03)°、(4.57±±5.05)。;9例单眼行上斜肌后徙的手术患者术前双眼总FDA为(13.40±±6.13)°,术后1、30、90d总FDA分别为(5.06+3.99)°、(3.59±3.47)°、(5.07±3.35)°,所有患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客观旋转度数与术后内旋转度数减少量呈正相关(r>0,P<0.05),术前上斜肌亢进程度与内旋转斜视减少量不相关(P>0.05)。3、上斜肌断腱组和上斜肌后徙组部分患者双眼视功能得到改善。两种上斜肌减弱术均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代偿头位。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上斜肌断腱组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7%,高于上斜肌后徙手术组的5%。[结论]1、上斜肌断腱术和上斜肌后徙术均可有效的矫正伴有上斜肌功能亢进的A征,两种手术方式在A征的矫正量上无明显差异。2、上斜肌断腱术和上斜肌后徙术均可有效矫正由上斜肌功能亢进引起的内旋转斜视,两种手术方式在内旋转斜视量的矫正上无明显差异,术后效果稳定,未出现回退现象。手术前后患者主、客观内旋转度数存在不一致现象。3、两种手术方式均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代偿头位,上斜肌后徙术是否较上斜肌断腱术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的建立与恢复,有待进一步研究。4、上斜肌后徙术根据上斜肌亢进程度决定后徙的部位,手术效果的可预测性相对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