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肠动力障碍的本质尚未完全阐明。很多研究表明HD的症状与狭窄段的长度无关,而与狭窄段及移行段的总长相关。从而单纯以肠壁神经节细胞的缺乏不能很好的解释HD的发病机制。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是胃肠道的起搏细胞,它产生慢波,控制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和蠕动;促进电活动扩布至附近平滑肌细胞,推进电活动的传播;介导胃肠道神经递质的传递。此外,ICCs还与某些胃肠激素的运动调节功能有关。超微结构研究证实,ICCs与胃肠平滑肌细胞间存在缝隙连接,在胃肠运动调节和胃肠动力疾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对HD忠儿及正常儿童结、直肠壁内ICCs进行标记,了解ICCs在HD狭窄段、移行段、扩张段及正常结、直肠肠壁各层的数量分布情况,以探讨ICCs与HD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对象:收集2006年7月至2008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并接受根治手术的33例患儿为观察组。均为散发病例,年龄1月至4岁,男23例,女10例,其中长段型5例,常见型21例,短段型7例。观察组术前均经询问病史、体检、钡灌肠、下消化道动力检测,直肠粘膜活检明确诊断;并由术后病理诊断再次证实为HD。因外伤、结肠息肉行结直肠切除患儿共9例作为对照组。方法:分别取观察组HD患儿手术切除的肠管狭窄段、移行段大体外观的中点和近端扩张段系膜侧全层肠壁组织蜡块各1块及对照组肠管标本系膜侧全层肠壁组织蜡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对ICCs进行检测。实验结果经Oneway Anova检验两两比较。1.HE染色结果,正常结、直肠和HD扩张段肠壁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内神经节细胞清晰可见,神经纤维未见增粗;移行段肠壁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内可见成熟神经节细胞和/或幼稚神经节细胞,神经纤维增粗;狭窄段肠壁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内未见神经节细胞,神经纤维明显增粗,排列紊乱。2.在正常结、直肠标本和HD扩张段,ICCs大量分布在肌间神经丛周围和粘膜下层,彼此靠突起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状结构。在环肌层ICCs亦中等量甚至大量分布,位于肌间隔内,与平滑肌细胞紧贴,并与其平行走行。纵肌层内也可见中少量ICCs。HD扩张段肠壁各层内ICCs的数目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在HD移行段,肠壁各层ICCs均有减少,但减少的程度不一致,ICCs多分布于肌间神经丛周围,但细胞密度与正常结、直和HD扩张段相比有所减低,局部ICCs彼此间距离较远,连接不明显或松散,正常所见的网络结构遭到部分破坏;粘膜下层、环肌层和纵肌层内ICCs也明显减少;HD移行段肠壁各层内ICCs的数目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4.在HD狭窄段,肠壁各层ICCs明显减少甚至消失。肌问神经丛周围、粘膜下层及环肌层内ICCs计数分析发现,这三层内ICCs数目明显减少甚至消失,正常ICCs网络结构消失,HD狭窄段肠壁纵肌层ICCs几乎完全消失,HD狭窄段肠壁各层内ICCs的数目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ICCs减少甚至消失是HD的重要病理改变。2.HD的症状与狭窄段及移行段的总长相关,可能与HD狭窄段,移行段ICCs明显减少甚至消失,并且ICCs间网状结构破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