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文化与报业”的研究是一项横跨城市研究、文化研究与传媒研究的新的研究领域,加强“城市文化与报业”研究对于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深化城市文化研究与发展传媒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若干对新、旧城市关系中的经典代表——重庆、成都为实证考察的对象,还会对区域传播学与比较大众传播学的发展有所启迪。由于前人几乎没有在本领域有系统的研究,本文是在相关研究相当薄弱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全新的学术尝试。 本文包括《前言》、《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进程与报业》、《城市文化形态与报纸——以文学为中心》、《现代城市文化机构与报纸——以大学为中心》、《现代城市文化精神与报纸——以身份意识为中心》、结语共六部分。 《前言》主要对本项研究的意义、学术背景、研究方法、相关文献及研究难度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第一章《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进程与报业》对重庆、成都的现代化进程及这个进程中的报业发展的轮廓进行了一次勾勒,揭示出政治、经济条件对报业发展以及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并且力争恰如其分地对城市文化与报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作一个宏观的梳理。中国西部最重要的两个城市重庆、成都曲折而多维的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的漫长过程。特别是重庆,由一个四川东部的区域性的军事、政治中心逐渐跃升为整个四川的物流中心,经济辐射能力逐渐扩展到整个四川地区乃至西南地区。后来重庆成为国民政府的陪都,共和国时期的西南大区所在地、中央直辖市,以后又随着大区的撤消恢复为省辖市,到1997年终于成为共和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的城市发展可谓波澜壮阔曲折动人,相反,成都的地位一直相对稳定,作为多年的四川的政治中心,汉文化在西南的聚集中心,它以历史文化之都的形象稳定地成为重庆关注、排斥、疏离、超越的对象。两个城市的关系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成为影响二者发展的直接的背景性因素,二者在共同的城市现代化的路途上互相观望互相调整,最终互相促进了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的进程。这样的宏观线索也深刻地影响着两地传媒的发展。本章分为“近现代传媒的诞生与早期重庆、成都的城市现代化 (1897—1 937)”、“抗战开始后重庆城市的变化与报业的发展 (1937—1949)”、“在政治风云中的城市及纯政治性报纸(1949—1978)”、“改革开放后成都的发展与报业的辉煌”、“重庆的直辖与报业的勇猛精进”等几个部分,按照成都、重庆城市发展的进程及两座城市报业发展的进程分阶段进行了考察。 第二章《城市文化形态与报纸—以文学为中心》对重要的城市文化形态文学与报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文学是作为报纸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报纸给了文学生长发育的空间。从早期重庆成都的报纸开始,就给文学提供了众多的园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特别是在抗战时期,由于四川成为民族复兴的根据地,重庆成为首都,自然也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重庆、成都报纸的文学园地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繁荣景象。建国以后成都重庆报纸的文学园地也一度十分发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民社会的形成,大众文化的兴起,传统的纯文学在报纸上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晚报时代的“群众”副刊文学是对传统党报文学的改进,而以华西都市报为龙头,推进了市民副刊文学的发展,成都商报的报刊文学向大众文化的方向走得更远,传统的文学在报纸上渐渐身影模糊,彻底大众化后的报纸副刊文学存在着式微与泛化的双重走向。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二十世纪成都重庆的报纸培育了大量的作家及诗人的成长,其中不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重量级人物如李劫人、流沙河等。当然,报纸也培养了大批的文学作者,对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抗战时期报纸援助贫病作家为典型,也可以看出报界帮助文学界的光荣传统。而由于非常时期的历史错误,报纸也曾给作家带来灾祸,当然,严格说来,报纸在其中也是受害者。作为双向关系的另一面,一百余年来,作家、诗人进入重庆成都的报界,也给两座城市的报纸不断带来生机,促进了报纸的发展。报纸与文学潮流的关系也十分紧密,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多家报纸参与了文学“与抗战无关论”的讨论、关于文学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以及与“战国派”的论争等,对当时的文学思潮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在现代成都、重庆城市文化史中占据独特地位的知青文学潮,它在形成过程中所受到的来自于报纸的推动力是非常巨大的。 第三章《现代城市文化机构与报纸—以大学为中心》对在现代文化机构中处于中枢地位的大学与报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的考察。大学的发展对城市文化水平的提高影响甚大,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大学为报纸提供了一个由数量众多的具有相当文化水准的市民所构成的报业市场,这是报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之一。成都重庆地区大学与报纸的紧密关系从早期报纸《渝报》、《蜀学报》与四川大学的前身尊经书院的经典关系就开始了。民国时期,成都、重庆的大学生参与报纸的情况十分普遍,特别是在五四运动时期与抗日战争时期,学生报纸对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