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O效应是指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简称IPO)之后经营业绩出现明显下滑的现象。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国外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我国主板、中小板市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IPO效应。由于我国创业板开市时间晚,创业板公司是否也存在着IPO效应有待进一步检验。创业板是对主板的补充,在我国发展创业板市场是为了给中小企业提供更方便的融资渠道,同时,也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推进金融改革和经济改革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创业板市场自2009年10月30日开市以来,面临许多问题,一方面,“三高”问题严重,另一方面,公司盈利能力、成长能力不强,经营业绩不能让人满意,有悖于创业板最初的市场定位,已经引起了学者们和市场的广泛关注。目前,对我国创业板首次公开募股发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抑价和超募等问题上,并且,国内学者对于我国上市公司IPO后业绩变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后经营业绩变化的研究相对比较少。本文选取能够代表创业板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两个指标,包括代表公司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和代表公司成长能力的净利润增长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所选281家样本公司IPO当年、IPO后第一年和IPO后第二年的业绩指标数据进行考察、分析和检验。首先,考察我国创业板市场是否也存在IPO效应,然后,结合我国创业板市场本身的特性和我国资本市场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效应的因素。研究发现,创业板样本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在公司IPO后均出现了不分行业的普遍下滑现象,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我国创业板也存在IPO效应。同时,IPO后第一年相对于IPO当年的业绩下滑幅度比IPO后第二年相对IPO后第一年的业绩下滑幅度更大。通过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有影响的公司治理层面的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后发现:股权集中程度及管理层持股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后经营业绩的持续下滑现象。最后,本文从监管控制以及公司治理层面对我国创业板市场提出了几点完善和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