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依据亲和指数法对羽衣甘蓝15个品系进行自交不亲和性的分析和鉴定,并选育自交不亲和性强的品系进行杂交育种的研究。首先依据一定的亲和指数标准进行三代自交不亲和性(SI)鉴定,选择自交不亲和性强的品系;通过比较不同品系中SI植株所占比率,进一步判断不同品系的自交不亲和性程度,依据连续三代自交群体中SI植株比率的变化趋势,评判SI的多代定向选择效果。其次,依据不同播种期对自交不亲和系的主要生长指标及着色程度的影响确定合适的播种期,分析了自交种间及杂交种间发芽率的差异;利用选育的自交不亲和系进行杂交,对F1代叶型、叶色等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选育了观赏性状良好的杂交品系。最后,对自交不亲和相关基因ARC,MLPK,进行了初步探讨。 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亲和指数法,根据蕾期、花期亲和指数,筛选羽衣甘蓝自交不亲和品系: (1) 按照花期亲和指数小于1且蕾期亲和指数大于1的选择标准,2003年选择出35个自交不亲和株系、2004年有86个株系、2005年有49个株系,这些株系可以初步定为自交不亲和株系。其中,按照花期亲和指数小于1且蕾期大于4的严格标准,2003年有18个株系、2004年有48个株系、2005年有12个株系可以定为自交不亲和株系。 (2) 14#‘白波’品系具有很强的自交亲和性,而9#‘赤兔’品系具有很强的自交不亲和性。 (3) 不同品系中自交不亲和性植株所占比率不同,在切花类型“甘系”中,甘6#SI植株所占比率最高,而在露地栽培类型中,9#‘赤兔’中SI株率最高。 (4) 通过连续三代自交不亲和指数的鉴定,定向选择结果表明:①随着筛选代数的增加,各自交不亲和品系的SI增强;②SI株系的后代会发生分离,产生自交不亲和(SI)和自交亲和(SC)的类型,SC的数量会随着自交定向选择代数的增加而减少。 2.利用筛选出的羽衣甘蓝不亲和系进行杂交育种工作,选育综合性状良好的羽衣甘蓝新品系。 (1) 从叶片数、着色日期、着色程度、株高、冠幅、种子发芽率等方面,就不同播种期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播种期为6月10日至20日。 (2) 发芽率分析表明,自交系中圆叶类型发芽率最高;裂叶类型最低;杂交品系的发芽率高于自交系。 (3) 对羽衣甘蓝叶型遗传特性分析表明,裂叶类型对皱叶、裂叶类型对圆叶均为不完全显性,皱叶类型对圆叶为显性;叶色遗传特性分析发现,红色相对于白色是不完全显性。 (4) 以筛选得到的自交不亲和系为杂交亲本,根据育种目标,进行选择选配亲本。杂交种基本符合预期的性状,同时在遗传特性上进一步验证了裂叶对圆叶、裂叶对皱叶是不完全显性遗传的,红色对白色为不完全显性;杂交种与亲本的自交种相比,杂交品系每荚结籽、叶片数增多,生长势强,显示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3.自交不亲和性相关基因ARC1、MLPK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