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加深,人们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异国文化,也乐于去探索异国文化,渴望发现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不同之处。然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际上以英美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高高在上的霸权地位,他们在引进弱势文化的作品时也往往会选用策略,以便使译文符合强势文化的主流价值观,但这种操控却掩盖了弱势文化的特色,使强势文化的读者看不到异域文化的特色。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唐诗,具有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特点,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的写照,至今仍然广为流传。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在英语文化中得到广泛的传播。然而,在西方译者翻译唐诗的过程中,也不乏有误读、误译、漏译的现象,体现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操控。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学术思潮,起初主要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的话语关系。当代后殖民主义研究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文化差异、文化身份、文化认同等问题上,批判欧美国家的文化霸权。在众多翻译理论中,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注重研究翻译中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传统翻译理论的重要补充,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视角出发,选取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和庞德《华夏集》中的唐诗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两位译者所持翻译目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的异同以及唐诗中的文化、意象在强弱势文化间的传输。文章得出结论如下:1.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能够被应用于唐诗英译的研究中。该理论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审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在对存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分析翻译作品中字里行间所隐藏的不同文化之间的权力斗争。2.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在翻译目的方面,相较于许渊冲的介绍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翻译目的,庞德的诗歌翻译不仅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跨文化交流的一种途径,而且是他进行社会干预和改变西方文学界的一种工具;在翻译原则方面,相较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向西方展示唐诗的音美、意美、形美,庞德的创造性翻译缺乏对原文的忠诚度,对意象的突出偏好也反映出庞德对现代诗歌进行创新的翻译最终目标;在翻译策略方面,对于某些文化元素的翻译,庞德有意进行省略或创造性地误译,体现他对原诗的文化操控,并从侧面反映出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霸权。通过此次研究,笔者旨在为唐诗英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并引起人们对于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