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用推理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从语言的实际使用出发,因此也是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语用推理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Searle(1975)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Grice(1975)的合作原则、Levinson(1983)的新格赖斯语用推理机制以及Sperber和Wilson(1995)的关联理论。这些语用学家们认为,确定言语行为的交际意图要求听话人进行一定的推理。然而与此同时却没有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听话人会快速而毫不费劲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此外也没有系统地探索推理模式的本质及认知理据。作者对语用推理做此项研究的理论依据是转喻,认为人的转喻思维模式能够克服传统理论的不足。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转喻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被认为是一种特别类型的心理映现。转喻更具有本原性,即语言本质上是转喻的(Radden and Kovesces 1999)。人们用转喻进行说话和思维是我们日常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理解一个人、物体或事件的显著部分,来认识整个人、物体或事件。换句话说,转喻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手段。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可以依靠转喻机制来解释语用推理这一语言现象。国内外学者对转喻在语用推理中的作用方面所做的研究却很少,只有Panther和Thornburg(1999)、张辉(2002)、李勇忠(2004)等对此做过一些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根据Panther和Thornburg(1998)对转喻的分类,从指称和言语行为两个层面分析转喻对于语用推理的作用。本研究在Radden和Kovecses(1999)的转喻理论框架下,采用Lakoff(1980)的理想化认知模型、部分一整体、部分一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转喻运作机制来分析指称层面的语用推理。对于言语行为,我们采用脚本理论,具体地说是根据Panther和Thornburg(2003)的行为脚本以及言语行为转喻的三种类型进行分析。通过本项研究,我们清楚地看到转喻对语用推理有一定的解释力,并弥补了传统理论的不足。本项研究不仅对语用推理做出更理想的解释,而且有益于更好地理解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对英语教学中的听力和写作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