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需要之间的矛盾使高校后勤社会化被提上日程。作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意味着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适应高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后勤服务体系。 高校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义在于:其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可以使学校集中力量办学。其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助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使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其三,能够确保后勤部门自我利益的真正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须遵循模式多样化原则、成本核算原则和能本管理原则。论文围绕现阶段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难点和对策进行分析,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理论构架进行了梳理:界定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和指导原则,分析了我国为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弊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的背景,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效和普遍性障碍,并以上海市的一所全国重点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为个案,重点对改革初级阶段进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分析——甲方和乙方地位不平等;社会整体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难以给学校提供优惠便利的后勤服务;制度建设与高校后勤改革的发展不匹配;部分后勤职工心态不平衡;无法进行全成本核算等。 第三部分在分析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果,包括:“多元化后勤”的美国模式,“大学事务中心”的法国模式,“后勤服务社”的德国模式,“因校制宜”的英国模式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高校后勤社会化状况后,总结了他们的经验给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启示。 第四部分针对我国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提出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后勤财务体制改革;加强后勤人力资源建设以及实行分配制度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