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生物质基碳材料是指以富碳生物质为碳的前驱体,通过不同形式的碳化反应形成的一类碳材料。生物质碳材料表面含有的剩余官能团可以作为极化中心转化电磁能,其材料内部存在的缺陷位点,可产生空间位阻和界面极化,有利于电磁波的吸收。本工作制备了系列木糖基碳复合材料,采用了 XRD、XPS、FT-IR、SEM、TEM和拉曼光谱对材料的组分和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VNA)测试了样品的电磁参数。结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4770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质基碳材料是指以富碳生物质为碳的前驱体,通过不同形式的碳化反应形成的一类碳材料。生物质碳材料表面含有的剩余官能团可以作为极化中心转化电磁能,其材料内部存在的缺陷位点,可产生空间位阻和界面极化,有利于电磁波的吸收。本工作制备了系列木糖基碳复合材料,采用了 XRD、XPS、FT-IR、SEM、TEM和拉曼光谱对材料的组分和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VNA)测试了样品的电磁参数。结果如下:(1)以木糖、Cu(NO3)2·3H2O和Fe(NO3)3-9H2O为原料,通过两步水热法合成了 CuFe2O4/碳微球复合材料。研究了碳微球的添加量、微观形貌、磁性能对材料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Fe2O4修饰在碳微球的表面形成了异质界面,增强了界面极化;CuFe2O4磁性粒子的引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介电损耗和磁损耗,增强了微波吸收性能;当碳微球的添加量为0.3 g时,CuFe2O4/碳微球复合材料取得了良好的微波吸收能力,在14.64 GHz下,样品匹配厚度为2.5 mm时,最小反射损耗为-50.4dB,有效吸收带宽为6.24 GHz。(2)以木糖和腺嘌呤为原料,通过水热和高温煅烧法制备了氮掺杂碳纳米片复合材料。研究了煅烧温度、氮的掺杂、形貌结构对复合材料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层中的异质原子氮的掺杂可以增加偶极极化中心,引起偶极极化损耗的提高;形成的纳米片层结构,增大了接触面,产生了电荷聚集现象,有利于提升界面极化,同时也能发生多重反射;当煅烧温度为700℃,样品匹配厚度为2 mm时,最小的反射损耗达到-14.65 dB,对应的有效吸收带宽为5.44 GHz。(3)以木糖、腺嘌呤、硝酸锌和硝酸铝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制备了ZnAl2O4/氮掺杂碳纳米片复合材料。研究了原料质量比、形貌结构对复合材料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内部存在大量的界面,产生了界面极化,材料粒子之间形成导电网络,进一步增加对微波的损耗;反应物适当的比例以及铝酸锌的引入可以调节材料的阻抗匹配;当碳纳米片,硝酸锌,硝酸铝的质量比为1:6:15时,在样品匹配厚度为2 mm时,最小的反射损耗达到-40.8 dB,最大的有效吸收带宽为5.6 GHz。图[31]表[5]参[101]
其他文献
随着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的流行,区块链技术受到了工业界和学术界极大的关注。通过对分布式存储技术、对等网络、共识算法、密码学技术和智能合约等传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区块链具有了去中心化、去信任、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等特性。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在一个不可信场景下构造一个可信的计算环境,颠覆了传统由权威机构背书的信任模式,其发展势必会为各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分布式环境下由众多不可信
为更好地展现天然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同时满足绿色循环经济及节能环保等社会需求,本文先进行纤维混凝土的理论分析,接着通过将剑麻纤维、黄麻纤维及竹纤维以不同的体积掺量分别加入到混凝土中,进行基本力学性能试验并分析试验结果,得到其最佳纤维掺量,然后进行混掺天然纤维混凝土试验和落锤冲击试验等,综合分析天然纤维的增强效果。通过基本力学性能试验得出,素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为35.6MPa、劈裂抗拉强度为3.04
煤矿区内浅表层水体除河流及浅层地下水外,还有因采煤而形成的塌陷塘,这些水体均为矿区工农业生产、渔业养殖及附近居民生活的重要水源,其水质状况备受关注。从水文动态看,塌陷塘水相对静止,河流及浅层地下水均处于流动状态(但前者流速较快,后者流速十分缓慢)。由于它们均发育于同一地区的浅表层,相互之间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水文地球化学联系,因而研究同一地区不同动态的浅表层水体水文地球化学区别与联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
微塑料是塑料垃圾在环境中经过物理化学机制作用下降解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污染物,正在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热点。然而,目前对微塑料老化特性及机理的研究还很有限;重金属是土壤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在这些环境中很可能与塑料污染物共存,并且微塑料可以作为载体结合重金属形成复杂的复合污染物,将对土壤带来更严重的损害,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已有学者研究。然而,微塑料对重金属与土壤的吸附行为的影响却很少被研究。因此,本
随着浅部煤炭资源日益枯竭,我国中东部煤矿大多已进入深部开采开拓阶段。与浅部相比,煤矿深部巷道围岩在高地应力、高地温、高渗透压以及开采扰动的综合作用下,其变形破裂机理更为复杂,大变形失稳等工程灾害问题更为严重。要实现深部围岩的长期稳定,不但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经济可行的支护方案,而且需要对支护后的围岩内部变形情况进行长期监测,从而保证围岩局部发生破裂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强支护,避免巷道整体失稳。然而,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土壤污染不仅危害人类健康,对自然生态系统也会造成影响。当前我国农药、抗生素类化学药品的广泛使用导致土壤环境严重遭受破坏,相关研究多以单一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未考虑当前土壤多元联合污染,揭示多元联合污染下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对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北某区域土壤典型农药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残留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统计学、环境生态学及地理信息系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几乎每一部智能终端都搭载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芯片,其提供的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s,LBS),在出行、社交和购物等方面极大的丰富和便捷了人们的日常生活。2016年,Android7.0操作系统开放了安卓智能终端GNSS原始观测数据的获取接口,因此,在安卓智能终端上实现高
近年,深度学习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卷积神经网络能够从图像中学习到更有效、更可靠的特征,这极大地推动了目标跟踪、行为检测、无人驾驶、人脸识别等研究领域的发展。传统目标检测算法获取的特征信息主要是低层信息,使得检测不准确,检测准确度较低。深度学习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性能优良的目标检测算法,可利用多层网络模型从大量数据中学习抽象结构的特征信息,以此显著提高目标检测的精确度。本文针对SSD目标检测算法存在
通过在输入数据上添加少量精心构造的人类无法识别的扰动,可以使神经网络模型输出错误的预测结果,一般将添加了此类扰动的样本称为对抗样本。对抗样本具有迁移性,即利用已知模型构造的对抗样本仍然具有较大概率对其他模型形成有效黑盒攻击。这种黑盒攻击方式降低了构造对抗样本的代价,从而使得当前的人工智能系统暴露在严重的安全风险之下。为了更好的理解对抗样本的生成机理,探索深度模型在进行分类、识别等任务中所暴露的盲点
随着国内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使用电子病历存储病患信息,由此也产生了海量的电子病历。电子病历命名实体识别能够挖掘出电子病历中存储的患者症状、疾病名称、检查措施等重要医疗信息,可用于建立智能电子病历系统,协助医务人员进行诊断决策,促进医疗领域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目前的中文电子病历命名实体识别任务中,存在着实体类别不平衡和特征稀疏的问题。针对实体类别不平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