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主体性问题的探讨从近代哲学开始逐渐成为西方重要的学术思想。笛卡尔以后,几乎所有伟大的西方哲学家都对主体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打破了主体问题长期以来的认识论基础,而把它和人的实践活动在现实性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第二是以激进的方式力图找到一条实现人的真正的主体性,彻底改变人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美学对艺术生产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无论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还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把艺术视为人与现实关系的审美表达和一种政治力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社会生产关系复杂性的日益加深,一方面扩大了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文化的多元化。社会主义艺术生产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实现方式,而且试图突破多元化的语境,通过满足人的审美需要来重新确立人的现实的主体性。而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如何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现实向社会主义艺术生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理论上,现代美学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之后,西方文化理论的发展从生产和消费领域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我们一方面在战略上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在理论建设上还基本停留在传介西方理论的阶段。在实践上,人们日益变化和多样的审美意识要求社会主义艺术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采用各种的生产方式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因此,我们认为,理论和实践上两方面的工作必须同时展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艺术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的现代化对于指导社会主义艺术生产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通过这一理论我们应该认真梳理和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体现出的新情况。当代艺术生产不仅要在质的方面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而且要在量的方面满足人们日益强烈的需求。当代艺术生产通过生产具有“方便的形式”的艺术产品,通过复制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对艺术消费的限制,并且深刻地改变了艺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主体关系,从生产方式上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