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汉末期汉献帝建安年代(公元196-219年),共计有25年的历史,这是一段王朝转型的历史,历史信息丰富,引起很多史学家的关注。有很多史学大家和史学名著记载了这一段建安史。其中陈寿《三国志》和范晔《后汉书》建安史建安史部分的记载尤其精彩,但是反差很大。史家从各自的视角总结了建安史的经验于教训,很值得借鉴。本文从史学史的角度,选择《三国志》和《后汉书》中关于“建安史”的记载,进行比较研究。认真总结两位史家关于建安史的的史学思想、史学观点、和总结建安史的成就。通过总结二书建安史成就的同时,使我们更深刻、全面、客观的认识建安史,二书各自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试图进行分析。本文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范晔、陈寿二书共同记载的建安时期的人物、事件为基础,进行两种建安史的对比,勾勒两种建安史的概貌和治史方法。粗略结论:范书的建安史详于东汉后期政治、宫廷史;陈寿的建安史详于社会历史,尤其是区域性的社会历史。两种建安史揭示了两个不同的历史轨迹和内涵,各自完成了建安史总结既定目标,成为完整反映建安史的“合璧”。 第二部分,探讨两种建安史的著述方式,总结二位史家各自的史学成就:范晔在揭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方面,比较客观、丰满,东汉王朝腐败、衰落的必然性,阐述充分。陈寿全面、系统、深刻总结建安年间社会上各个政治集团的活动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史学成就显著。 第三部分,探讨两位史家的历史观。同一段建安史,由于历史视角不同,历史观的差异,影响到史学家对具体历史的认识。两位史家的建安史反差之大,昭然若揭,其原因在于历史观的差异。在本部分中,笔者将对二位史学家在记述建安史中所体现出的具体的社会历史观进行总结。虽基于同一段历史,但由于各自社会历史观的差异,对建安史的记述,才会体现出各自的倾向性。 第四部分,探讨两位史家的史学方法。笔者将就二位史学家在记述建安史时,采用各自不同的史学方法论做尽可能全面、系统的总结。对范、陈史学方法论的总结,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多角度的了解二位史学家在总结各自建安史过程中的成就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