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配制鸟类中,雌性与社会配偶之外的雄性个体发生交配的行为被称为婚外交配,所产生的子代被称为婚外子代。单配制因此被区分为社会单配制与遗传单配制。婚外配的发生及影响因素近些年成为鸟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者对鸟类婚外配发生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于婚外配发生的影响因素尚无定论,即使对于同一物种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大山雀是一种社会单配制的小型次级洞巢鸟,研究已证实其存在婚外交配现象。2014-2016年,作者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利用人工巢箱招引大山雀,对其婚外配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目的是确定目标种群的婚外配发生比例,探讨分析婚外配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婚外配偶的形态和行为特征。本论文研究共成功捕捉到73巢一次繁殖大山雀的双亲,并采集了成鸟及雏鸟血液,测量了成鸟身体条件;录制了49巢一次繁殖雄性的领域鸣唱。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大山雀进行父权鉴定,利用Cervus3.0软件、COANCESTRY软件以及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35.61%(26/73)大山雀一次繁殖巢存在婚外父权,婚外子代占全部子代的9.28%(77/829),存在婚外子代的巢中28%(77/275)的雏鸟为婚外配子代。有婚外子代和无婚外子代巢的雄性形态特征、鸣唱特征均无显著差异,说明雌性可能不依据雄性形态特征及鸣唱选择婚外配偶。发生婚外配和未发生婚外配巢雄性的基因杂合度无显著差异(Z=-1.493,p=0.135),但发生婚外配雌性的社会配偶的基因杂合度显著低于其婚外配偶的基因杂合度(Z=-2.425,p=0.021)。同一巢内的婚内子代与婚外子代的基因杂合度无显著差异(Z=-1.323,p=0.186)。雌性选择的婚外配偶的基因杂合度并不高于种群随机雄性的基因杂合度(W=-1.0309,p=0.3091),表明雄性基因杂合度并不是促使雌性发生婚外配的主要动力,虽雌性偏爱比其社会配偶杂合度高的雄性作为婚外配偶,但婚外配未能增加其子代杂合度。巢内有婚外子代的雌雄配偶间的基因相似度显著高于巢内无婚外子代雌雄配偶间基因相似度(t=-2.237,p=0.028),且雌性与社会配偶的基因相似度显著高于其与婚外配偶的基因相似度(t=4.430,p<0.001),说明社会配偶间基因相似度可能是雌性发生婚外配的主要影响因素,雌性偏爱选择与自身基因相似度低的雄性作为婚外配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