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园与乌托邦:人类美好家园的永久想象——试论斯坦贝克小说的思想内涵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3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坦贝克的小说研究如他本身的小说创作一样,时时处于变动之中。斯坦贝克是一个不断尝试新的写作手法的作家,很难从他的作品中发现某种一贯的风格,这不仅导致了评论家们对斯坦贝克作品的褒贬不一的态度,同时也增加了对斯坦贝克作品解读的难度。 细读斯坦贝克貌似大相径庭的前后期作品可以发现,斯坦贝克的小说作品无论是对苦难现实的述说与抗争,还是对幸福生活的调侃与构设,都始终显示出一个基本思想,即对人类美好家园的永久追求,对人类天性自我完善的企望。无论斯坦贝克的小说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看上去多么艳丽缤纷、五颜六色,只要把握了这条思想线索,也就切入了斯坦贝克的文本实质。斯坦贝克在这一主导思想的统辖下,在他具体的小说文本中书写了伊甸园与乌托邦的想象,而这些,正使他的作品获得了既植根于时代又超越时代的永久价值。 正确解读斯坦贝克小说文本并评判其价值和意义,显然不能忽略斯坦贝克的基本思想。本文即是从这一批评视角出发,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通过考察作家所创造的一系列艺术形象,重点解析斯坦贝克小说思想内涵的成因及其独特表现,从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逝去以后,还原出主要作为现实主义的小说家斯坦贝克作品的永久品质。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在梳理延安文学体制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分析作家和文学体制之间的微妙关系,并结合作家的话语实践来看他们和体制之间的离合,最后对体制做出一些尝试
本文从文本细读出发,梳理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灰色小知识分子形象系列,从关注这类灰色小知识分子形象原生态的生存实况的角度,对这类普遍存在的小知识分子形象的生存状态、生存态度
本论文的逻辑基点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现代,不仅应理解为包括了审美与启蒙、革命与欲望这样终极目标价值的总体性现代性,而且还应包括“诉诸感官”的、无意识的、零碎的、平面化的
本文对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硬性电影”和“软性电影”的争论重新进行了检视,这是建国前中国电影界涉及电影理论问题的最大的一次争论,双方以各自特有的眼光探讨和研究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