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少数民族集聚区发展寄宿制教育,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一项以民为本的“民心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寄宿制学校是当前凉山主要的办学模式。当前,全州上下正在实施彝家新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改善彝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逐步提高广大彝族同胞的文化教育水平。因此,必须在彝族地区建设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寄宿制学校教师队伍,以保证彝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彝家新寨及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本研究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从凉山州州府西昌市入手,对彝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展开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彝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寄宿制学校教师数量饱和,但分布不均衡;二是教师整体素质偏弱;三是结构严重失衡;四是“双语”教师缺乏,且素质较低;五是临聘教师数量较多,素质较差;六是教师生存状态差,潜在不稳定。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凶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产生的城乡教育二元结构问题;寄宿制学校教师编制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彝族地区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缺乏吸引力;彝族文化与生活习惯差异的影响,培训机制不健全;学校管理不完善等等。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一是增加教育投入,为稳定寄宿制学校教师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二是调整编制,科学合理规划教师队伍;三是培养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双语”教师队伍;四是妥善解决好临聘教师的问题;五是建立适应彝族地区需求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六是打破寄宿制学校教师单向流动状况,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