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锻炼是指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力(阳光、空气和水)与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控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过程。[1]体育锻炼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第一”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终身锻炼意识、促进学生参与体育,充分发挥体育的健康功能。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宪章中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well-being)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在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这表明,只注意生理健康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心理健康,这样才能增强身心适应能力。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与同龄人相比,他们面临着更多的竞争、挑战、选择和机遇,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各地各高校要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是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2]体育活动与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当代国际运动与锻炼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的积极效应。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进而探讨如何进行体育锻炼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研究过程中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比较积极,在参与体育锻炼动机方面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也存在差异;有多半的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量适中者居多;影响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学习压力大、缺乏场地器材、缺乏组织和懒惰,没有毅力等等。2.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全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当,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处于同一水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心理健康都存在显著性差异。3.与大强度和小强度的体育锻炼相比,中等强度的活动对心理健康产生更积极的效应;长时间保持在不同时间段进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效果不一样,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有无固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存在差异。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全面了解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情况和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体育锻炼能更好地保持和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在校大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