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众媒体的广泛普及,媒体早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媒体如何建构世界对受众的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家重大工程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而国家实力是国家形象的前提和基础,在国际高呼重塑政府形象的背景下,研究主流媒体如何建构重大工程形象显得尤其重要。三峡工程是我国唯一一个人代表决议通过的工程项目,其政治意味高于一般的工程,颇具代表性,基于此,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对三峡工程媒介形象建构过程中的媒介框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最权威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的三峡工程报道进行了分析,从1992年4月3日到2012年12月31日,共收集样本1506篇。本文将对三峡工程的研究分为五个阶段,通过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对于三峡工程的报道,在报道数量方面,普通年份报道数量相对均匀,关键节点年份报道数量井喷;在报道主题方面,报道主题广泛,其中工程建设相关报道数量最多,移民、生态环境、三峡人文、库区建设等主题报道关注力度均匀,三峡工程报道的政治行为比重高;在表现形式方面,给予三峡重要关注,多数报道占据1、2版,工程评价类文章表现形式最为瞩目,政治行为主题报道篇幅长、头版位置多,而工程建设相关主题报道篇幅相对较短,多配图展现现场。在报道来源方面,来源集中于本报记者和新华社,权威而且集中;在报道立场与体裁方面,正面立场的报道占有较高的比例,负面报道占极少数,报道立场高度的统一,工程评价性文章标题采用“千秋伟业”“民族史诗”“中国骄傲”等极具渲染性的词汇来形容三峡工程,对于三峡工程的整体报道遵循最传统的宣传框架。 《人民日报》在三峡工程的不同阶段对三峡工程的报道具有不同的媒介框架,政治成分逐渐减弱,后三峡阶段极度弱化,工程运行管理、工程效益等主题报道逐渐增多,由于其对报道主题突出和呈现方式的不同,这五个框架分别为“筹备动员框架”、“建设宣传框架”、“精神宣传框架”、“突出管理框架”和“特别关注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