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媒介形象建构研究——从框架理论看《人民日报》报道三峡工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log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众媒体的广泛普及,媒体早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媒体如何建构世界对受众的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家重大工程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而国家实力是国家形象的前提和基础,在国际高呼重塑政府形象的背景下,研究主流媒体如何建构重大工程形象显得尤其重要。三峡工程是我国唯一一个人代表决议通过的工程项目,其政治意味高于一般的工程,颇具代表性,基于此,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对三峡工程媒介形象建构过程中的媒介框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最权威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的三峡工程报道进行了分析,从1992年4月3日到2012年12月31日,共收集样本1506篇。本文将对三峡工程的研究分为五个阶段,通过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对于三峡工程的报道,在报道数量方面,普通年份报道数量相对均匀,关键节点年份报道数量井喷;在报道主题方面,报道主题广泛,其中工程建设相关报道数量最多,移民、生态环境、三峡人文、库区建设等主题报道关注力度均匀,三峡工程报道的政治行为比重高;在表现形式方面,给予三峡重要关注,多数报道占据1、2版,工程评价类文章表现形式最为瞩目,政治行为主题报道篇幅长、头版位置多,而工程建设相关主题报道篇幅相对较短,多配图展现现场。在报道来源方面,来源集中于本报记者和新华社,权威而且集中;在报道立场与体裁方面,正面立场的报道占有较高的比例,负面报道占极少数,报道立场高度的统一,工程评价性文章标题采用“千秋伟业”“民族史诗”“中国骄傲”等极具渲染性的词汇来形容三峡工程,对于三峡工程的整体报道遵循最传统的宣传框架。  《人民日报》在三峡工程的不同阶段对三峡工程的报道具有不同的媒介框架,政治成分逐渐减弱,后三峡阶段极度弱化,工程运行管理、工程效益等主题报道逐渐增多,由于其对报道主题突出和呈现方式的不同,这五个框架分别为“筹备动员框架”、“建设宣传框架”、“精神宣传框架”、“突出管理框架”和“特别关注框架”。
其他文献
[问]我们这里有一栋办公楼,在交付使用时楼板没有出现问题,但是在安装设备后楼板出现大面积的裂缝,缝很小,数目很多.
新闻发言人是沟通政府和媒体的桥梁,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发言人制度建立以来,发言人的角色一直受到诟病,新闻发言人传达什么样的信息以及如何传达信息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20
如今,社会已进入“读屏时代”,“屏”在此也可理解为媒体设备。由终端屏幕组合而成的视频矩阵使“我们不得不承认多屏时代已被激活”。某种程度上来说,与多媒体融合、互动相
一、评价指标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指标不考虑时间因素,忽略资金运动中的增值,计算简便.
期刊
微电影广告自2010年末诞生起,便在网络媒体上呈现出发展迅猛的势头,对网络受众的影响日趋加大。微电影广告虽然采用了电影的叙事方式、拍摄手法和技巧,具备很强的故事性特征,但它
本刊讯近日,全国建筑防水社团组织联谊会第八届(2011)全体会议在唐山宾馆召开,会议由河北省防水工程协会主办,唐山德生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承办。出席此次会议的有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理
期刊
白云山地处陕晋交界的陕北黄土高原之上,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造就了具有陕北地域特色的庙会——白云山庙会。它是宗教、民俗、当地人民信仰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佳县地区
中空玻璃窗是一种节能窗,合格的中空玻璃窗不仅具有采光、防风雨、耐候的功能,还具有保温、隔热、隔声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