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云山地处陕晋交界的陕北黄土高原之上,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造就了具有陕北地域特色的庙会——白云山庙会。它是宗教、民俗、当地人民信仰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佳县地区一年之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群体性聚会。 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以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作为理论关照,借鉴了格尔茨的“深描”和“文化意义阐释”等理论,将具体的白云山庙会文化传播的过程看作是一场基于当地人共同参与并认可的一次神圣典礼。该典礼的意义在于它不只是向人们传达了一定的消息,如某个村庄最近发生了什么事、谁家的女儿出嫁了、下月哪个地方有什么活动等,更突出的是通过典礼来建构一个有秩序、有意义的当地文化世界。 研究首先从当地宗教因素和民间信仰两个方面阐释了白云山庙会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仪式渊源,通过研究发现仪式是白云山庙会文化传播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其次,本文从白云山庙会中的具体仪式入手,对仪式中出现的非语言符号——颜色符号、物象符号和行为符号进行了分析。接着,本文将白云山庙会活动中的仪式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宗教仪式典礼和信众自己的仪式。虽然两种仪式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具体来说,在两场不同的仪式中,不论是道教人士还是普通信众,在仪式中人们并没有获得多少新的信息,但是它却强化和描述了当地人们特定的世界观的认同。本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参与庙会除了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之外,还有其他的意义。具体表现为:人们将庙会活动作为一种释放自己精神压力的途径;在与别人交流情感同时,也在暗示自己要不断与社会环境相适应,而这种暗示在一定程度上则维护了当地社会的秩序;人们在参与庙会的过程中,也进行经济活动,而这种经济活动则促进了人们商品经济观念的形成;在庙会仪式中,人们通过共享当地的文化符号,不断强化自己对地域的认同感,进而构建属于当地人的文化世界。 本文在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的视角与克利福德·格尔茨的意义阐释相结合之下,为庙会文化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对庙会文化活动中仪式过程的呈现,进而分析和解读陕北地区庙会文化的意义所在。在分析庙会文化传播的同时,希望借助白云山庙会文化活动中的经验,为考察其他传统文化提供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