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第一章简要回顾了国内外信息含量以及EVA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对其分别进行分类总结。第二章在对EVA进行定义之后,对其理论来源其发展历程作了简要回顾,然后引入剩余收益概念,分析EVA与剩余收益的内在联系:两者具有相同的经济实质;EVA是一种特定形式的剩余收益,是基于剩余价值对GAAP进行调整的产物;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EVA对利润与资本数据的调整。在第三章,首先介绍Biddle et al.(1997)已有研究成果,将EVA分解为五个组成因子,并在此基础上描述EVA与其它收益指标(具体包括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营业利润、税后净营业利润、剩余收益等)的关系。本文对Biddle的研究模型进行了优化,用净利润指标替代营业利润,在对应计性调整项目与剩余收益进行重新定义后,对EVA进行重新分解,剥离出EVA区别于传统收益指标(本文选用净利润与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作为研究对象)与剩余收益的独有组成因子。第四章的模型设计分为相对信息含量检验设计与增量信息含量设计两部分。前一部分的检验设计沿用Biddle提出的研究模型,但对其实证方法进行了改进,将Mizon and Richard(1986)容性检验法修改为Vuong (1989)模型择优法;后一部分则在第三章对EVA重新分解的基础上,对Biddle的实证模型进行了修改,简化了变量个数,并使得研究结果更能反映EVA的增量信息含量。接下来通过对2001年中国上市公司773个样本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相对信息含量方面,EVA要远逊于传统收益指标净利润,而且也远逊于具有同样经济实质但未经复杂会计调整的剩余收益指标;在增量信息含量方面,尽管EVA的独有组成因子具备一定的增量信息含量,但是与传统收益指标的组成因子(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与应计性调整项目)相比,其增量效应并不显著。论文结尾部分分析了造成实证结果与EVA理论相悖的三点可能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