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内分泌疾病,患病人群越来越多,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食疗是优选方法之一。块菌是一种营养丰富,是一种珍贵的食用真菌,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肿瘤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内分泌疾病,患病人群越来越多,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食疗是优选方法之一。块菌是一种营养丰富,是一种珍贵的食用真菌,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肿瘤和降血糖等多种活性,如何安全、高效地增加块菌的生物活性成分,提高其功效是开发块菌功能性食品的瓶颈。利用天然产物增加块菌的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是一条较优的策略。前期我们通过液态发酵研究发现薯蓣皂苷可以增加块菌多糖的产量,影响其结构,增加其抗氧化活性。本篇研究在固态发酵状态下,薯蓣皂苷对块菌多糖合成及其功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6种谷物后得出燕麦是比较适合块菌固态发酵的基质,薯蓣皂苷增加块菌多糖合成的最适培养基成分为:燕麦60 g,果糖1.8 g,蔗糖1.2 g,鱼粉蛋白胨0.48 g,酵母浸膏0.72 g,MgSO4 0.06 g,MnSO4 0.12 g,KH2PO4 0.09 g,VB2 0.01 g和薯蓣皂苷0.45 g。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9.2 mL、培养时间12.9d、培养温度26.6℃、水料比0.85、玉米皮15.2 g。最终的多糖产量为106.7±2.4mg/g,与优化前相比,提高了5.6倍。(2)基于转录组分析,薯蓣皂苷导致块菌菌体产生差异基因共4482个,其中上调基因有1742个,下调基因有2740个。KOG差异基因分类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分布在与一般功能预测、翻译后修饰、蛋白质转运相关的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新陈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和生物处理过程;KEGG分析差异基因主要涉及代谢过程、细胞过程、环境信息过程、有机系统、遗传信息过程。通过多糖合成过程中一些关键酶的表达量的分析,得到块菌多糖产量和结构变化的机制。(3)对比TP(不添加薯蓣皂苷)和STP(添加薯蓣皂苷)两种多糖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多糖均具有抗氧化和控制餐后血糖功效。STP的抗氧化活性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活性相比于TP更高。通过清除DPPH自由基动力学分析,发现STP比TP有更大的与DPPH反应的反应速率;STP相较于TP铁还原抗氧化活性的提高是通过增大最大反应速率和亲和力实现的;通过抑制动力学分析得到,TP和STP抑制羟基自由基生成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是竞争性抑制,抑制α-淀粉酶的抑制是反竞争性抑制。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天然气管网及天然气工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地下储气库设施的迅猛发展。然而地下储气库在运行前期存在地层残留的钻井液、盐酸、凝析水、二氧化碳、硫化氢等酸性气
水稻工厂化育秧是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重要环节,其中水稻工厂化立体育秧由于在空间利用上的优势,生产效率高,且能培育适应机械化栽插的高素质秧苗,近年来在我国水稻生产
电子、电气、集成电路等领域不断向“高速度、高密度、低功耗以及低成本”的方向发展,需要环氧塑封料具备高导热、高绝缘等性能。本文从环氧塑封料基材配方、导热粉体表面处
酚醛树脂基保温板是一种烟量小、不吸水、阻燃、绝缘、抗高温、耐酸、耐碱、不变形的新型泡沫塑料保温材料。正是材料本身的优点,给拆卸下来的废弃物回收处理带来了极大的困
大豆(Glycine max)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大豆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转基因大豆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转基因大豆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为探讨抗虫转基因大豆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试验以一种抗虫转基因大豆及其受体和常规非转基因大豆中黄66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观察法、陷阱法和对角线5点法对大豆田节肢动物种类和数量、大豆主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稳定性高,不易受电解质和pH的影响,比一般的离子型表面性活性剂性能更加优越,有较好的乳化、增溶和分散等性能。本课题研究了以天然松香和壳聚
菰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属于担子菌门黑粉菌科,其侵染茭白植株(Zizania latifolia)后可抑制植株抽穗开花并诱导茎部膨大形成可食用的茭白。茭白是我国传统的水生蔬菜,
随着我国工业的加速发展,环境中多环芳烃(PAHs)的排放量急剧增多。由于PAHs具有“三致效应”、难降解、易累积、水溶性低等特点,所以它可以长期存在于土壤中,直接或间接的进入食物链,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修复PAHs污染的土壤刻不容缓。土壤淋洗是一种处理效果好、修复周期短且成本低的修复方法,目前常用的土壤淋洗剂有表面活性剂、腐殖酸、微乳液、环糊精等,它们均已被广泛应用于土壤修复的研究之中。
百合观赏性强、商业价值高,是在国际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球根花卉,但其种球繁殖和种质创新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体细胞胚发生具有繁殖系数高、变异率低等诸多优点,是有望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但百合体胚发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miR166a在百合体胚发生过程中差异表达,但其靶基因LpLMBR1的功能在植物中尚未见报道。为探索lpu-miR166a及其靶基因LpLMBR1在百合体胚发生
目的:通过降低采样频率来降低CTP的辐射剂量,由原本的30-pass频率采样降至15-pass,然后利用一种新型图像重建模型-基于神经卷积网络的DRL(deep residual learning)算法将15-pass采样频率的CTP图像恢复至30-pass,并评价恢复后的15-pass图像与30-pass采样频率的CTP图像质量。方法:我们分析了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白求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