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单侧肾脏切除、高脂高糖饮食联合尾静脉注射STZ的方式将Wistar大鼠诱导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模型,观察糖肾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SPF级雄性Wistar大鼠9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糖肾颗粒低量组组(C组)、糖肾颗粒中剂量组(D组)、糖肾颗粒高量(E组)、贝那普利组(F组)各15只。除A组外,其余各组均将左肾摘除。术后1周,A组予常规饲料,其余各组予高脂高糖饲料。4周后,除A组外,各组大鼠按30mg/kg的计量尾静脉注射STZ,72小时后测空腹血糖和尿糖,若达到以下标准则认为DN模型成立:(1)空腹血糖≥16.7mmol/L;(2)尿糖阳性;(3)尿量大于正常组的50%。A,B组予蒸馏水灌胃,C组、D组、E组采用低、中、高剂量糖肾颗粒灌胃,F组采用盐酸贝那普利灌胃。各组均按10ml/kg剂量灌胃,治疗时间为6周。给药第6周末,留取尿液测微量白蛋白;禁食12h后,用1%戊巴比妥钠麻醉,腹主动脉取血,经离心留取血清,用于测定各项生化指标;采用PBS(PH7.4)灌注2min至肾脏变白后快速钳夹左肾称重,纵切为两部分,一部分保存于4%甲醛中,用于光镜检测;另外一部分保存于液氮中,用于检测mTOR/p70S6K信号通路中mTOR、p70S6K等蛋白的含量。结果1.一般情况与正常组大鼠比较,DN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饮食增多,饮水增多,尿量增多,形体消瘦,精神不振,活动迟缓。2.体重与相对肾重的情况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下降,而相对肾重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C组、D组、E组、F组)大鼠体重比模型组增加,相对肾重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项检测指标的比较与A组大鼠比较,B组大鼠血糖、血脂、尿白蛋白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肌酐、血尿素氮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B组相比,中药治疗组(C组、D组、E组)尿蛋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血肌酐、血尿素氮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B组相比,F组尿蛋白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血脂有差异,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肌酐、血尿素氮无显著性差异(P>0.05)。4.肾脏病理形态的改变DN大鼠的肾小球明显增大,系膜区增宽,着色加深,肾小管明显扩张。各治疗组上述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缓解。5.mTOR/p70S6K通路中mTOR、p70S6K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各组肾脏组织中mTOR、p70S6K总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A组比较,B组肾组织中p-mTOR、p-p70S6K含量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各治疗组(C组、D组、E组、F组)肾组织中p-mTOR、p-p70S6K含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糖肾颗粒可以减少DN大鼠早期尿白蛋白,降低血糖,调节血脂代谢。2.糖肾颗粒可以抑制DN大鼠mRTOR/p70S6K信号通路的活性,这可能是糖肾颗粒发挥治疗作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