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膜炎,中医属于“瞳神紧小”“瞳神干缺”等范畴,其病因复杂,致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治疗较为棘手,易复发、产生严重并发症,使眼组织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对于葡萄膜炎的预防尚无从着手,治疗效果也远非理想.寻求合理而有效的治疗药物,已成为眼科领域里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临床实践中,众医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获得了一些成果。本课题通过分析急性葡萄膜炎患者不同类型、疾病特点及中医证型,观察并分析羚羊角胶囊联合激素对于急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疗效及C-反应蛋白(CRP)的改变情况,探讨了急性葡萄膜炎中医证型与CRP的相关性,对于急性葡萄膜炎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临床参考价值。一、文献研究:通过对急性葡萄膜炎和羚羊角胶囊研究现状的综述,认为羚羊角胶囊对于急性葡萄炎的治疗可能具有一定的疗效:通过评价急性葡萄膜炎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的改变情况,为临床治疗急性葡萄膜炎提供线索及理论指导。二、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分析急性葡萄膜炎患者的不同特点,观察羚羊角胶囊联合激素对于急性葡萄膜炎的疗效及其对C-反应蛋白的影响,探讨急性葡萄膜炎中医证型与CRP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急性葡萄膜炎提供指导。方法:选择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葡萄膜炎患者60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在局部滴用典必殊眼水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激素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口服激素及克比奇羚羊角胶囊,观察临床疗效并在治疗前后测定CRP值。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论:1.60例急性葡萄膜炎患者中,前葡萄膜炎与全葡萄膜炎占多数,全葡萄膜炎中,以Bechet病及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多见。2.治疗组总有效率93.3%,与对照组疗效相当。3.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中医临床症状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运用“从肝论治”理论对急性葡萄膜炎采用清泄肝胆湿热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疗效。5.急性葡萄膜炎中医证型与CRP有一定的相关性。肝胆湿热型证血清CRP水平升高较肝经风热证较明显,两种证型CRP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血清CRP可以考虑作为急性葡萄膜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微观参考指标。6.羚羊角胶囊联合激素能显著降低急性葡萄膜炎患者C-反应蛋白值,可能与羚羊角胶囊具有抗炎和调节免疫作用有关。7.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远远低于对照组,说明羚羊角胶囊在控制葡萄膜炎复发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