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为社会教育的发展提供生长土壤,社会教育也是民国时期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中,大学作为衔接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势必在社会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社会发展秩序紊乱和民众素质相对不高的民国时期,为了弥补近代教育制度的不足,避免大学关门办学,大学必然需要肩负起服务社会的职责。民国时期大学参与社会教育的发展比较曲折,前后经历了“确定——发展——全面扩张——抗战应急”四个时期,并且从德育、智育和生活教育三个方面,参与社会教育,通过公开讲演、出版杂志读物、举办补习教育,以及进行技能指导等方式,对年长失学者、平民和民众进行社会教育,实现其服务社会的功能,充分鲜明地体现了全面化、大众化和多样化的特征。民国时期大学参与社会教育的发展,为当代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在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给我国的大学社会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新挑战,合理借鉴民国时期大学参与社会教育的优良经验,是推动当前我国大学服务社会的基石。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对民国时期大学参与社会教育的历史动因、发展过程、目的和内容、对象和特征以及评价和启示,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进行全面整理与分析。本研究共由七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界定了核心概念,梳理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梳理民国时期大学参与社会教育产生的历史动因。从民国时期社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大背景入手,以“大学”为切入点,着重阐述大学在何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参与社会教育,以达到服务社会的功能。第三部分,概括民国时期大学参与社会教育的历史沿革。大学参与社会教育是社会教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以1912年——1945年为时限,将其分为大学参与通俗教育(1912—1919)、大学参与平民教育(1919—1927)、大学参与民众教育(1927—1937)和大学参与抗战教育(1937—1945)四个时期,旨在提炼社会教育的阶段特征,并对每个时期的大学服务社会的内容进行总结。第四部分,阐述民国时期大学参与社会教育的目的与内容。主要从德育、智育和生活教育三方面,全面整理大学参与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同时,以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为个案,以小见大,进而使得以北京大学为典范的大学参与社会教育、服务社会的成功经验,更为平面化、具体化和详细化。第五部分,分析民国时期大学参与社会教育的对象及方式。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全民,大学参与社会教育主要以年长失学者、平民和民众为研究对象,通过公开讲演、出版杂志刊物、举办补习教育以及进行技能指导等方式,实现其服务社会的功能。第六部分,总结民国时期大学参与社会教育的特征。大学参与社会教育充分体现了其对象大众化、内容全面化和方式多样化等特征。第七部分,论述民国时期大学参与社会教育的评价与启示。主要评价民国时期大学参与社会教育的实施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反思其对当今大学参与社会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