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可转换债券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的一些企业开始尝试利用可转换公司债解决融资问题,但是其发展过程较为曲折。直到2001年4月底,中国证监会出台了《实施办法》及三个配套文件,这些举措激起证券市场对可转换公司债的关注。截至2004年,市场在下半年审核发行完全停止的特殊背景下,依然延续着快速发展趋势,融资规模创新高、突破200亿元。在增发、配股、可转债三种再融资方式中,其所筹资金占再融资总额的比例为46.75%,大大超过增发和配股,逐步成为再融资的主导。随着可转债市场的飞速发展,国内关于可转债的理论研究也在进一步深入,许多学者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可转债定价方面的研究,本文在对可转换债券定量研究已相当成熟的前提下,把研究方向集中到可转债投、融资的绩效分析上,把可转换债券融资与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财务状况结合起来,从企业和投资者的不同的角度进行实务分析。全文共分7部分,其中前三部分是对可转换公司债的一般概念、要素、属性,以及国外可转换公司债的历史和我国可转换公司债发展的若干阶段的介绍。第四部分:从融资者角度分析,将可转换债券这一融资方式与股票和普通债券进行对比,着重从融资的稀释效应,债务因素(税盾效应和财务负担),以及二者的综合影响上进行实证分析,运用每股收益和每股EBIT这两个量化指标对各种效应的影响进行量化,从而最终得出可转债融资在同等技术条件下要优于股权融资和普通债券融资这一结果。第五部分:从投资者角度分析,在分析可转债所含有的每份期权的价值和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得出可转债时间价值的公式,用时间价值检验中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有效性的同时,发现可转换债券的套利空间,以此来指导投资者投资可转换债券。第六部分:结合目前中国股市股权分置改革的大背景,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对可转换债券价值的影响,主要方法是在把可转换债券按期权状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逐个对比处于不同期权状态的可转换债券在对价前和对价后的价值变化,从而发现股改方案对可转换债券价值影响的内在规律。最后分析我国可转换公司债的存在的问题、不足与今后应该改进、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