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抗菌治疗前后γδT细胞及相关淋巴细胞水平的变化,了解上述细胞在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体内的表达,分析这些细胞对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免疫状态的影响,为减少布鲁氏菌慢性化的发生及布鲁氏菌病的免疫靶向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8年4月天津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88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20例。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分期标准及抗菌治疗方案均依据《2012版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相关规定,规范的抗菌治疗以6周为1疗程。患者于不同的时间段(抗菌治疗前、抗菌治疗1个疗程后、抗菌治疗2个疗程后)留取外周静脉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同时在相似流行病学环境中随机抽取30例健康志愿者(年龄和性别基线水平与病例组相当,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做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治疗前后γδT细胞及相关淋巴细胞免疫状态的变化,并比较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抗菌治疗前后与健康对照组免疫状态的区别。结果:1.对于完成1个疗程抗菌治疗的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治疗前γδT细胞、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平均数为77.9/μl、1565.2/μl、766.0/μl和714.2/μl,治疗后上述细胞平均数为83.2/μl、1367.2/μl、666.4/μl和609.6/μl;完成2个疗程抗菌治疗的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治疗前γδT细胞、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平均数为105.1/μl、1601.5/μl、758.0/μl和728.7/μl,治疗后上述细胞平均数为79.1/μl、1289.3/μl、658.2/μl和546.5/μl。完成1个疗程抗菌治疗前后细胞水平比较,治疗后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完成2个疗程抗菌治疗前后细胞水平比较,治疗后γδT细胞、CD8~+T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CD3~+T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前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治疗前γδT细胞、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平均数为87.6/μl、1586.8/μl、769.9/μl和721.1/μl;健康对照组人群γδT细胞、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平均数为49.4/μl、1408.7/μl、761.0/μl和595.6/μl。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人群细胞比较,治疗前γδT细胞、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治疗前CD3~+T淋巴细胞计数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1个疗程抗菌治疗后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后γδT细胞计数仍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健康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完成2个疗程抗菌治疗后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治疗后γδT细胞计数仍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1.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γδT细胞、CD8~+T淋巴细胞和CD3~+T淋巴细胞均发生免疫激活,抗菌治疗前上述细胞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2.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经抗菌治疗后γδT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和CD3~+T淋巴细胞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在抗布鲁氏菌感染过程中,上述细胞不断消耗,呈下降趋势,由此推断上述细胞在抵制布鲁氏菌感染中发挥免疫应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