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农村外来妇女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特点,探索适合该人群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方法】选取安徽省某县2002后嫁入本地的外省妇女,进行艾滋病“知、信、行”问卷调查,同时以本地妇女作为对照组,分析本地和外来妇女艾滋病相关知识来源途径、艾滋病知识、对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态度以及艾滋病高危行为特征的差异。【结果】1.共有937名调查对象参与本次调查,平均年龄30.03±7.91岁。其中外来妇女中77.91%来自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8.81%。2.艾滋病知识来源途径主要有:电视广播(73.7%)、宣传画(32.6%)和报刊杂志(29.59%)是主要的艾滋病知识来源途径。本地妇女在选择宣传画、邻居朋友同事、卫生防疫人员、专家讲座、家庭交流和村医这些艾滋病知识来源途径的比例高于外来妇女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农村外来妇女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普遍偏低,本地和外来妇女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仅分别为63.81%和62.29%,对于“蚊虫叮咬是否传播艾滋病”回答正确率仅为43.48%和30.96%。除了“共用剃须刀”外,其它15个问题两组人群回答正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本地妇女高于外来妇女。两人群16道艾滋病相关知识和8道核心问题回答全对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外来妇女低于本地妇女。4.仅有11.11%本地妇女和8.49%外来妇女认为自己处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之中,同意将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隔离的比例分别为50.72%和56.44%。而“你愿意和PLWHA握手吗?”、“你愿意从PLWHA那儿买菜或购物吗?”和“假如您孩子的班级有同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您如何打算”等问题上外来妇女持歧视态度的比例高于本地妇女。5.外来妇女一夜情或婚外情的比例(17.53%)高于本地妇女(10.14%),过去6个月使用安全套的比例(68.73%)低于本地妇女(84.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农村外来妇女有关艾滋病知识来源于面对面交流途径的比例较少,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低,艾滋病高危行为发生率较高,加强农村外来妇女艾滋病健康教育,以提高艾滋病知晓率和改变不良行为已十分必要。【目的】研究农村外来妇女艾滋病不同干预措施的结果,探索适合该人群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方法】选取安徽省某县2002后嫁入本地的外省媳妇,采取同伴教育、讲座和座谈会三种艾滋病干预,并进行干预前后艾滋病“知、信、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三种干预方法效果的差异。【结果】1.干预前后分别调查农村外来妇女730人和481人,经过座谈会、同伴教育和讲座等形式干预后农村外来妇女各项艾滋病知识回答正确率均高于干预前,同伴教育和讲座效果优于座谈会。目标人群16道题和8道核心问题全部回答正确的比例座谈会的效果低于同伴教育和讲座。2.通过专家讲座、同伴教育和座谈会等干预措施能明显改变农村外来妇女对艾滋病的认识和消极态度。除了“您同意将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名单公布吗”和“您认为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与癌症病人相比,获得的同情和健康关爱增加还是减少?”这两个问题外,其他问题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种干预方式间,除了“您认为自己处于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之中吗?”和“您认为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与癌症病人相比,获得的同情和健康关爱增加还是减少?”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问题未见有统计学差异。3.干预后目标人群“月经期间过性生活”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同伴教育干预组持否定态度的比例高于其他组和对照组,“与非固定性伴进行性行为时的安全套”的使用比例与干预前比较也明显得到提高,但三个干预组之间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同伴教育、专家讲座和座谈会能有效提高农村外来妇女艾滋病健康知识和改变高危行为,同伴教育和专家讲座效果优于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