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社区公园作为和人们居住环境息息相关的公园绿地,是如今居住区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社区公园对居民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但随着人们对社区公园使用频率和要求的增多,一些社区公园由于修建时间较早,存在规划不合理、景观功能弱化、设施陈旧、管理维护不利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人们对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本文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基于使用后评价的社区公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社区公园作为和人们居住环境息息相关的公园绿地,是如今居住区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社区公园对居民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但随着人们对社区公园使用频率和要求的增多,一些社区公园由于修建时间较早,存在规划不合理、景观功能弱化、设施陈旧、管理维护不利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人们对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本文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基于使用后评价的社区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本文在对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对成都市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公园,神仙树公园和和美社区公园的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研究采用参与性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究成都社区公园的使用状况以及设计、使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针对研究结果,笔者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了社区公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性,总结了成都社区公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针对成都社区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策略。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一是通过对神仙树公园的使用后分析,总结出该公园存在三个优点,即公园功能分区合理,空间形态多样、照明设施充足、植物种类多样,四季有景;还存在三个不足,即缺乏儿童活动场地、运动设施设备陈旧单一、环境维护不够。和美社区公园的优点是儿童活动区趣味性强、功能分区合理、场地色彩丰富,景观效果好;不足是缺乏避雨设施及建筑、儿童活动区距离篮球场过近。两个公园在使用者性别、停留时间、对户外活动的需求等方面大致相同,而在使用者年龄、使用偏好等方面存在不同。因此,我们在进行社区公园景观设计时,应该首先对使用人群进行精准的定位分析。二是总结了成都社区公园主要存在的几个问题,即:活动设施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社区公园定位不明确、缺乏对儿童和亲少年使用者的关注、人性化设施缺乏。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社区公园的优化策略,包括加强前期调研,针对使用者进行细分设计;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合理规划功能分区,满足使用者活动多样性;设置足够数量和种类的活动设施;注重社区公园核心需求,加强亲子区域设计。并总结了社区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步骤。三是在前期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对成都雍长岛社区公园景观设计,将理论应用到实践。通过前期分析、总体方案设计、分区景观设计、其他专项设计将调研结果进行融会贯通。
其他文献
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的亲近关系被逐渐割裂,人群身心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人们迫切需要能够缓解精神压力、提升体力活动水平的户外空间和场所。社区公园作为城市居民日常户外活动可达性最高的公共空间,已被众多研究证实对人群身心健康具有明显的恢复作用,但目前尚缺乏关于其恢复性环境设计的科学依据。同时,眼动仪等视觉感知技术的出现,为研究社区公园恢复性环境提供了更为客观、更加深入的评价工具,为
绿道作为线性开敞空间,是开展线性体力活动的重要载体。人群通过线性体力活动进行健康主动式干预,绿道通过承载线性体力活动提供健康支持性功能,由此搭建线性体力活动与绿道环境的桥梁。但现有绿道设计重视生态及美学价值、忽略具人文关怀的健身支持功能,因此,挖掘线性体力活动需求并完善其在空间中的供给现状,创造供需适应的户外健身环境具有重要价值。基于以上思考,本文以“线性体力活动”为落脚点,展开对线性体力活动人群
中国悠久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少数民族村寨作为民族发展的缩影,诉说着各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及生产中,创造并传承的民族文化。其中,文化符号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介质,阐释着社会生活与文化、人类精神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得民族文化能够传承至今。然而,如今人们对文化符号内涵的忽视,使民族传统文化逐渐失落;在景观应用中的表象化设计,令景观逐渐丢失了各族文化特色的传承。本文分为理论研究、背景研究、文化
现今社会城市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极大丰富,人们对城市公园的建设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城市公园的功能需求已经从简单的亲近自然、满足社会性交流和集散活动的单一功能需求逐渐转变为对生态性、景观性、功能性等多种复合型的功能需求。近年来大多数城市公园的构建都仅注重于追求丰富的植物元素、空间形态和景观构筑物,仅考虑到空间视觉感受,较少地考虑到不同景观空间环境给人带来的
地铁网络似遍布城市各处的大动脉,为市民提供了缓堵便捷的出行条件,承载着城市的发展。但是,城市发展在跑出“加速度”的同时,忽略了地铁站口空间的通行、停驻、娱乐等方面的犯罪预防需求,空间安全系数较低,出行品质较差。因此,从环境设计预防犯罪角度出发,利用景观提高地铁站口使用者的安全感,增强地铁站口空间安全性,有利于促进地铁向更高品质发展。首先,通过对成都市已建成地铁所在行政区的基础规划资料、地理信息数据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建设美丽乡村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的重要讲话指出:“四川是产竹大省,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由此可见,竹资源成为四川美丽乡村建设重要的资源,是四川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条好路子。宜宾市竹资源富集、竹景观秀美、竹文化底蕴深厚,竹产业作为宜宾重点发展的“竹、茶、牛、猪、蚕”五大绿色富民强市产业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目标。富有活力的居住区是建设活力宜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绿地景观空间与居住区的活力密切相关。而目前我国很多居住区在建设过程中重视对绿地景观的营造,却忽略了对绿地景观活力的提升,导致居住区景观活力不足。研究居住区绿地景观空间活力提升,对建设活力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景观活力的角度入手,通过文献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问题日渐恶劣,诱发出了居民的各种健康风险,导致整体健康环境失衡;同时社会全面老龄化的形势也随着城市高速发展进一步严峻。老年人退休后因身体特征的变化和生活重心的转移,闲暇时间增多,但是城市中适老性的休闲环境发展滞后与其对健康的恢复需求存在一定矛盾,为其量体裁衣的环境建设仍较为匮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急速推进下,贵州省遵义市积极响应相关政策,湿地公园在远近郊内大量落成,其优美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色空间,是市民日常休闲娱乐活动的重要场地,也是城市人居环境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公园的数量规模也明显增长,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城市公园在生态效益、美学体验、社会功能和文化效益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城市公园景观性进行评价探索,有助于发现其所存在优点与不足,从而提出针对性地改进策略,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评价模型,为新建、改造
探究水氮耦合协同秸秆还田对水稻根系生长、根际土壤环境、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形成及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水稻节水、减氮、绿色高产栽培进一步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本研究于2019~2020年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试验田开展试验,前茬为小麦,以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设置不同水分处理方式(干湿交替灌溉-W1、淹水灌溉-W2)、氮肥运筹(总氮15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