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为研究载体,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采用全脑低频振荡振幅和低频振荡振幅比率计算方法,观察比较针刺经穴与针刺非经非穴治疗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及差异,探讨针刺经穴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中枢响应特点,为针刺经穴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纳入的26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经穴组(A组,选取双侧内关、通里穴)和非经非穴组(B组,选取双侧非穴1、非穴2),每日针刺治疗一次,每次30分钟,连续治疗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日,共治疗10次。分别于针刺前后对患者的心绞痛病情相关情况及情绪状态进行评估,评价指标采用:心绞痛VAS评分、心绞痛发作次数、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等。2.两组心绞痛患者在针刺前后分别进行一次静息态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运用基于Matlab软件的DPARSF和SPM8软件对功能性核磁共振数据进行低频振荡振幅(ALFF)和低频振荡振幅比率(fALFF)计算处理,比较分析两组不同针刺干预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大脑低频振幅(ALFF)和低频振幅比率(fALFF)影响的差异。结果:1.经穴组与非经非穴组心绞痛患者基线人口统计学资料和病情相关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2.针刺治疗后,经穴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有显著改善(P<0.05),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量表)中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两个领域的评分提高(P<0.05),焦虑、抑郁情绪状态均改善(P<0.05)。非经非穴组患者针刺治疗后心绞痛VAS评分改善(P<0.05),焦虑情绪状态改善(P<0.05)。经穴组相对于非经非穴组更能改善患者的心绞痛VAS评分(P<0.05),但在心绞痛发作次数、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的5个维度和焦虑、抑郁情绪状态方面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3.针刺后,经穴组患者ALFF信号升高的脑区包括:脑岛前叶、脑岛后叶、前扣带回、内嗅区、额下回、眶后回、中央前回、颞上回以及小脑;ALFF信号下降的脑区为缘上回、脑岛后叶。非经非穴组患者ALFF信号升高的脑区为颞下回、脑岛前叶、豆状核、中脑及小脑;ALFF信号下降的脑区为尾状核、颞上回、眶中回及小脑。经穴组较之于非经非穴组ALFF信号升高更明显的脑区为额下回,ALFF信号下降更显著的脑区为杏仁核及颞下回。4.针刺后,经穴组fALFF信号升高的脑区为颞上回、脑岛前叶、小脑及脑干;fALFF信号降低的脑区为距状裂皮质、额中回、额上回、眶前回及楔前叶。非经非穴组患者fALFF信号升高的脑区主要为小脑;fALFF信号降低的脑区为梭状回。经穴组较之于非经非穴组fALFF信号升高更明显的脑区为颞上回,fALFF信号降低更显著的脑区为距状裂皮质、缘上回、楔前叶、额中回及额上回。结论:1.在西医常规用药基础上,针刺经穴和非经非穴可改善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临床相关症状和情绪状态,针刺经穴在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疼痛程度上更具备优势。2.较之于非经非穴,对右侧脑岛、前扣带回、中央前回、杏仁核、额中回、眶前回和楔前叶等与疼痛和情绪相关脑区的特异性调节可能是针刺经穴内关、通里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