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进程中呈现出的一种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繁荣城市形态和相对落后的农村形态并存的一种结构性不平衡状态。自从1954年刘易斯提出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问题就成为发展经济学重要的理论命题。从偏重城市和工业部门的发展,到重视农村农业,再到城乡关系融合均衡发展,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理论看似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但主要的思路依然限定于:工业化——产业转换——劳动力转移——城市化的路径来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和工农的“统一”,以至于在实践中出现了乡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单向转换的无差别的“同质化”发展,即工业挤压农业、城市侵占乡村的现象,二元经济结构非但无法消解,反而更加固化。因此传统的理论与思路必须要反思:从工业化到城市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会必然消解;传统的理论也不具有普适性,对诸如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尤其如此。因此,探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新理论、新思路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来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传统的理论是相背离的。城市化滞后工业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呈现出一种固化趋势。破解这一难题,就要在思想认识上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城乡等值化”理念打破城市优于农村的城乡二元对立价值取向的束缚,挖掘农村农业的发展潜力,重新定位乡村在区域整体发展系统的主体地位。在核心内涵“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同类是等值”下,使城乡保持差别化地同等发展,在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等各方面达到等值,最终实现城市与乡村均衡发展。但“城乡等值化”理念自1950年提出至今未能发展成为确定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因而本文探究了“城乡等值化”理念的理论渊源,提炼“城乡等值化”的理论内涵,并构建“城乡等值化”的理念系统和相应的衡量指标。通过探究实践“城乡等值化”理念的必要条件和动力来源,考察“城乡等值化”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适用性,最后将“城乡等值化”理念与中国“桃花源”思想融合,提出中国乡村发展模式总体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