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主体间性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haoli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研究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政治学中吸收了大量的科学资源,使其能够赶上其它人类学科的发展。翻译活动始终是一种主体性活动。翻译过程总是受某个主体的意愿驱使。而译者的主体性却被束缚了。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解决这种困境。主体性成为争论的热点。主体性很早既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热门话题,然而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其在哲学中的发展。从十七世纪初期,笛卡尔提出主体间性,昆特进行了改进,由黑格尔发展,在胡塞尔那里达到鼎盛,最后衰败并向主体间性发展。相对来说,翻译中的主体间性发展太迟。主体间性的哲学理论基础一直以来是令翻译主体间性研究者头疼的问题,需要对西方哲学发展史进行了解并认真琢磨这些哲学理论提供给翻译研究的理论支持。本文详细的分析了主体间性在哲学中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主要包括胡塞尔的现象学和哈巴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胡塞尔的现象学认为主体间性经历是一种移情经历。他还提出了“生活世界”概念。哈巴马斯在交往理性中提出交往行为的三种有效性:真诚性,正确性,真实性,三种有效性保证交往理性的顺利进行。在以上理论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主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在翻译中的概念和意义,明确了翻译中的主体概念问题。本文追溯了主体间性在古代中国文学,美学,宗教等领域的体现,最后引用翻译实例详细分析了作为翻译主体的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明确主体间性在西方哲学,古代中国以及在翻译研究中的发展脉络。希望给读者提供明晰的主体间性研究地图,为后来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向。
其他文献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途径,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隐喻是借助于具体的概念去理解另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人类由远及近、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的认
基于诸多现实根源,家族信托应运而生。国内众多机构陆续启动,并大力拓展家族信托业务。家族信托无疑将使信托业回归投资事务管理工具的本质,并有望成为信托业转型支点。作为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竞争,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了影响
高校办公室作为学校的运转中枢及服务中枢,其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实,直接影响学校整体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办公室的主要功能及加
一.困惑存现文学教学的过程原本是一个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评价的过程,但在文学教学的课堂上,较多的却是生吞活剥式的解读作品。不管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
根据我国征管法的规定,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偷税行为,由税务机关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而在税务执法实践中,具体适用该条文时,由于立法存在
目的通过对儿童基础代谢率与人体组成关系的研究,为临床基础代谢率的应用提供资料。方法对114名儿童进行基础代谢能量消耗和人体组成(脂肪组织和去脂组织)测定,分析其相关关
《国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关于我国春秋时期的国别史,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国语》记载了上自周穆王五十二年(前990年)征犬戎,下讫五十六年(前453年)韩、赵、魏
对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尺度规律已经有了很多细致入微的研究,而对主要为砖构及砖木构的古塔尺度规律研究却比较少。现有古塔尺度规律研究多从剖、立面入手来研究,而对平面研究
在早期对语言哲学所进行的思考中,本雅明孕育出了指导其历史哲学建构的核心原则——“起源就是目标”。以此作为理论的中心框架,本雅明在广义和狭义两种层面的历史上建立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