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公司治理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近年,美国安然公司造假事件和世通丑闻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这反映了“股东至上”公司治理理论在实践应用中存在一定的缺陷。现代企业理论认为,融资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合理的融资结构对降低企业代理成本、改善公司效率、提高公司经营业绩有重要的作用。债权治理和股权治理是投资者对企业的两种不同治理方式。债权治理能够有效地缓解股东和经理层之间的冲突,减少经理层损害公司价值的行为,从而提升公司价值。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同以下观点:只有股权治理和债权治理的有机结合,才可能取得更好的公司治理效果。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入,公司治理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学者提出了通过改善公司融资结构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建议。由于受英美等公司治理理论的影响,我国关于公司治理的理论和实证主要集中在公司股权治理方面。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完全合同理论和代理理论,具体考察了负债融资及负债来源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从而揭示了负债作为治理机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全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概括描述了国内外有关债权治理理论的历史文献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第三部分介绍并分析了债权治理的实践模式。第四部Ⅰ分利用模型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债权治理的现状。第五部分针对我国经济转轨时期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的特点分析了债权治理失效的原因,提出了中国公司治理改革的方向和对策建议。第六部分分析了本文研究的不足,并指明了进一步研究方向。
本文的实证结论有以下三点:(1)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债权治理整体失效,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公司业绩负相关。(2)将上市公司区分为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的债权治理作用更加弱化。(3)不同来源负债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程度不同,银行作为公司的主要债权人发挥着更加重要的治理作用。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上市公司国有控股和国有股东缺位导致的“内部人控制”及银行债权的“软约束”问题、融资契约的约束力弱以及我国控制权市场不完善是导致我国债权人公司治理机制失效的三个主要原因。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加强上市公司债权治理,完善公司治理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