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进程不断深入,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公民传达意识形态、表达利益诉求、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公民积极地参加到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上来。公民可以通过广泛参与国家公共决策的制定程序,对政府部门提供意见和动力,这样一方面能够将公众的意志在最终国家出台的公共政策中得以展现,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公共政策制定的合法性,从而保障政府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具有非常深远又重要的含义,因为公民的参与程度既是这些国家政治发展水平的标志,提高了公共政策的质量,又是推动他们持续实现民主化的动力所在。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逐日发展,也带来了学术界对这一新型政治参与行为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对近些年来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特征、现状、问题和对策四个维度,进行综述和分析,以期进一步促进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研究走向深入。公众网络参与作为一种新型的参与形式,有着传统政务环境下公众参与无法比拟的优势,为公民参与增加了崭新的生机和活力,也给公民参与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出现,从根本上打破了信息传递的地域限制和空间限制,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媒介迅速读取到各类政策讯息,对社会公共问题和制定的公共政策发表合理化意见和评论,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形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互联网为公民参与公民政策制定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但是由于这种新型公民参与形式在中国还处于起始发展阶段,许多方面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必然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和诸多的挑战,如公众网络参与的非理性化、规范性缺失、政府回应不及时、“数字鸿沟”等的出现导致了大量的不公平现象的出现。所以,究竟如何利用机遇,面对挑战,避免这些原因给政治参与带来负面影响,推动公众网络参与政策制定的效率和良性发展,不断推进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所制定的公共政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使其更加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成为互联网环境下研究公民参与的重要内容。论文主要包括以下的主要内容,首先通过对互联网环境下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梳理,介绍主要研究对象和相关行政管理理论。其次对我国目前公民网络参政的具体途径进行概括,并采用善治理论、协商民主理论以及公共选择理论对网络参政的特点和现状进行分析,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现状,并结合相关案例,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各个环节中公众网络参与的具体影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之后是对国外的美国、加拿大和韩国实行公民网络参与的经验借鉴,最后结合国内外发展的优秀经验,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对策以规范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以期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充分发挥公众通过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优势,同时从制度、法律、政府、公众等不同的层面限制网络参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探索网络环境下公众如何有效的参与政策制定,实现更深层次的公民参与,促使我国的公共政策不断发展和科学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