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观察电针同一腧穴对心和胃两个不同脏腑调节效应的方向和量,明确这种针刺效应与腧穴部位、机体状态的关系,并探析自主神经在此效应中功能,为临床合理选穴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正常状态下,选取不同部位的腧穴,观察电针同一腧穴对胃运动(胃内压)和心功能(左心室内压)的影响,比较针刺前2分钟和即刻2分钟的均值。2、通过静脉注射副交感神经M受体激动剂乙酰胆碱、阻滞剂阿托品以及交感神经β2受体激动剂克伦特罗/异丙肾上腺素、阻滞剂普萘洛尔,造成胃运动/心功能抑制与亢进模型大鼠,观察电针不同背俞穴(心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对胃运动(胃内压)或心功能(左心室内压)的影响,全程记录,比较针刺前2分钟和即刻2分钟的均值,并计算出差值,分析其效应方向。3、比较同一状态下,不同背俞穴对心/胃的效应方向的差异。实验结果:1、正常状态下,当频率2/15Hz、刺激强度为3mA时,电针四肢部腧穴(曲池、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抑制心内压,兴奋胃内压;胸腹部腧穴(膻中、天枢)对心内压和胃内压均为抑制效应;上背部腧穴(心俞)抑制心内压,兴奋胃内压,中背部腧穴(胃俞)兴奋心内压,抑制胃运动。效应量的大小比较,对心内压:心俞>膻中>内关>三阴交>曲池>足三里>天枢>胃俞;对胃内压:天枢>胃俞>心俞>膻中>足三里>三阴交>内关>曲池。结合统计学检验,可以认为足三里、天枢和胃俞对心内压无效应,内关对胃内压无效应。2、心俞兴奋胃内压,抑制心内压;胃俞、肾俞、大肠俞和膀胱俞效应方向均为抑制胃内压,兴奋心内压。在迷走神抑制或亢进状态下,5个腧穴效应量均降低,交感神经抑制或兴奋状态下,效应量虽有变化,但方向不变。3、无论胃内压还是心内压,迷走神经抑制或兴奋状态,电针五个背俞穴任一背俞穴均呈现出无明显效应。空白状态下和交感神经状态下,电针胃俞对胃内压表现出以抑制效应为主,效应量:克伦特罗状态下>正常状态>普萘洛尔状态;电针心俞对心内压也是以抑制效应为主,效应量:普萘洛尔状态>正常状态>克伦特罗状态下。结论:1、正常状态,因腧穴部位、归经和神经节段性不同,而对心和胃表现出不同的调节效应。2、同一背俞穴对胃/心的效应方向基本固定,自主神经状态的改变不会引起效应方向改变。3、迷走神经激动剂或抑制剂会减弱或阻断腧穴的调节效应,交感神经激动剂或抑制剂影响腧穴的效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