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开放包括国际开放和国内开放两个层面。在国际层面上,公平开放的贸易体系可以从多种途径推动经济的内生增长,特别是农产品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实现消除贫困和饥饿的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世纪以来,国际农产品市场及其贸易政策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但是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依然较高,限制和扭曲了国际贸易应当发挥的作用。在国内层面上,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国内市场壁垒的消除不仅能够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分工的深化,还能帮助贫困人口充分享受贸易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是,中国国内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阻碍了现代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本研究评述了贸易成本的相关研究,其中着重梳理了贸易成本研究的理论背景、贸易成本的测度方法以及贸易成本模型与主流贸易理论的关系。接着本文对世界与中国农产品与粮食安全现状进行分析,特别指出了贸易和流通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基于文献研究和现实观察,搭建了农产品贸易成本的分析框架。在该框架之下:首先,构建了全球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大型数据集,利用结构化引力模型在高度细分的水平上测度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成本,并分析了国际贸易成本的决定因素。然后,收集整理了中国主要粮食产品的日度价格数据,利用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对中国粮食市场的贸易成本和价格调整速度进行了测度,并估计了影响两者的决定因素。最后,以国际大米市场为样本,将贸易成本的两种测度方法有机结合,从理论和应用上比较了两种研究范式的异同。农产品贸易领域的替代弹性和贸易成本都在不同的产品之间差异明显,这证实了产品间异质性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农产品贸易成本的大小和趋势在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也有很大差异,例如低收入国家的贸易成本随着时间发生了大幅下降,而同一时期其他收入水平国家的情况则不容乐观;农产品贸易成本的时间趋势验证了食品价格危机中“能源价格—贸易成本—食品价格”这一影响机制的假说;产品特性、地理因素、历史文化以及运输成本等都对贸易成本的决定具有稳健影响,贸易促进机制对降低贸易成本作用明显。虽然粮食购销市场已经全面放开,但是中国粮食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仍然不高;在多数市场配对中,门限模型估计出的价格调整速度都快于标准模型的估计结果,但即便如此,中国粮食市场的调整速度仍然较慢,说明市场上通过空间套利活动稳定价格的机制还不完善;地理距离,特别是南北之间的距离仍是影响调整速度和贸易成本的重要因素,说明需要跨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来减轻地理因素的不利影响;此外,通讯基础设施对提升信息交流速度和降低贸易成本至关重要,商品的种类和加工程度也对价格调整速度有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