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人物,在形形色色的人物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同时他们也是时代的见证者和讲述者,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他们就是“乐人”。本文以《长生殿》、《桃花扇》中的乐人形象为例,分析清初戏剧中乐人形象的意义和深层成因,并探寻乐人形象的渊源及其变迁。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对“乐人”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并概述目前关于乐人形象的研究概况,以及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古代典籍中“乐人”形象的渊源及其变迁。唐前文学中的乐人主要是在史传文学中出现的。他们大多供职于宫廷,主要职能是在宗庙祭祀或者宴饮的场合表演,而个人的特征往往得不到展现。但因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乐”与“史”的渊源,乐官与史官所担负的责任有颇多重合之处。如《礼记·乐记》中所言“声音之道与政通”,歌乐也往往与国运之兴衰相关联。到了唐代,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了乐人的形象。这与盛唐政治的清明和文化的繁荣是密不可分的。安史之乱后,乐人的形象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中晚唐时期文学作品中的乐人多以悲歌见长,而且受战乱的影响,大多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宋元明时期文学中的乐人也多处在动荡年代,乐人形象逐渐被赋予更多的文化意义。第二部分以《长生殿》《桃花扇》为例,具体分析清初戏剧中的乐人形象。作为清初剧坛的两座高峰,这两部作品塑造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乐人形象:即雷海青、李龟年、苏昆生和柳敬亭。第三部分对《长生殿》《桃花扇》中的乐人形象试作以比较。他们身上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全都技艺高超,都很有气节,也都承担了“乐人”身份之外的责任;从功能性上看,他们都在作品的叙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功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处世态度、结局等方面又各自不同。纵向看来,乐人形象的演变与时代发展、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往往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和讲述者而存在。乐人们大多技艺高超,而又身世飘零,与士人情怀有颇多共通之处,也往往成为哀叹不遇,感慨兴亡的寄情对象。